季宇宁如果在大华电影院接受京城日报社的采访,那对于大华电影院来讲,主要是对于何经理来讲,那又是一个政绩。
所以他就顺水推舟答应了。
更主要的是,如果不去他单位,弄不好就要来他自己家,他可不愿意记者来他家。
9月29日,周四。
上午,大华电影院一上班开门,季宇宁就到了。
他昨天在电话里跟何经理说好了,采访的时间,就定在今天上午,当然地点就在何经理的办公室。
京城日报社的记者来的也挺快,大约9:30左右就到了。
来的记者是两位,一位是40多岁的男记者,姓姜,戴着眼镜,气质很沉稳。脖子上挂着一个照相机。
季宇宁认真看了一眼,应该是海鸥4型120双反照相机。不知道是4a还是4b。
还有一位是20岁出头的女同志。姓方。
这位女同志长得很清秀,让季宇宁看着,一下就想起了赵建国他妹妹。嗯,长得跟赵秀秀有些儿像。
季宇宁觉得这个年代的女孩儿似乎都要比前世的漂亮,而且这个年代没有太多的化妆品,据说有一段时间,就连口红市场上都不再生产了,但这个年代的女孩儿就是很水灵儿,都是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模样。
何经理非常热情,不仅准备了茶水,还准备了一些瓜子儿、花生、水果什么之类的。
4个人先是寒暄一阵儿,季宇宁看着何经理,对姜记者说了一句,何经理是他第1个工作单位的领导,对他帮助很大。
这话让何经理高兴坏了,季宇宁看见何经理笑的连里面的槽牙都快全露出来了。
季宇宁不知道的是,他虽然在大华电影院真正只工作了三周的时间,但却给何经理带来了莫大的好处。
后来何经理就是借助这一段时间在上级面前露脸的好机会,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个难得的放手提拔干部的年代,借势而起,一路高升,最后居然做到了京城市文化局的领导的位置,妥妥的副厅级实职干部。
很快采访就步入主题,就像季宇宁预料的一样,这次京城日报来采访他,就是因为前一段儿,他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
既然国报已经介绍了他,而季宇宁又是属于京城市的文化系统的一名放映员,那京城的新闻媒体如果不紧跟着去报道他,那就是有问题了,可能离犯错误就不远了。
采访就是围绕季宇宁写的一支难忘的歌的前前后后来进行的。
当然首先要问季宇宁插队的经历。
“我插队的地方是苏北,那个地方可能是苏北那一代最穷的地方,那儿以前属于盐城,土地都是盐碱化程度很高,粮食的产量很低,所以当地村子里很难见到砖瓦房,基本上都是草房子。
那个时候,一年很难吃到几次肉,我们有的时候,要连续好几个月吃腌的青菜,刚过去的时候,没有多久,很多人的腿都是肿的。
后来啊,我们也自力更生,自己动手解决营养问题。
我记得那时候吃的最多的,那种叫旁皮鱼,很小的鱼。当地最多,小河沟里到处都是。
那鱼有点儿苦,所以当地人不怎么吃,一般是鸭子放养的时候吃的。
还有就是黄鳝,当时公社是鼓励我们抓黄鳝,因为黄鳝经常在泥田的田垄上打洞,打洞会造成田里的水和养分流失,影响粮食产量。
我那时候就是公社很有名的抓黄鳝能手。
插队这几年,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当地的农民生活很艰苦。
我们也只是吃了几年的苦。
不过呢,也确实是让我们经历了磨练,认识了社会,学会了思考。”
季宇宁字斟酌句,说的很慢。
这个年代,面对新闻媒体,那可是一个字儿都不能说错。
他觉得,他总结的对于下乡插队的体会,应该能让面前的记者满意。
“听说你还曾经因为抢救公社的财产而受过伤?”
姜记者接着问道。
“嗯,就是今年上半年我们公社学大寨挖泥塘的时候。
当时泥塘的塘堰的土松了,我们的物料车就在塘堰上,车就往下滑,我当时是抵住物料车,结果和物料车一块儿掉到塘底了。
所有的民兵到塘底救人,后来是把我从泥塘里挖出来的。
我那时都成了泥人了。
公社派人把我送到县里抢救,第2天才抢救过来,我那次在县医院里躺了好长时间。
我在病床上每天都能听到大喇叭里广播,县里面号召向我学习。
后来出院以后,就不能再继续做重体力活了,县里和公社就决定按照政策让我病退返城。”
季宇宁当时实际上是被那个物料车扫下去的。
不过当时县里很紧张,尤其是人武部的人,因为那时候他贺叔是管全军干部的,所以,后来县里面给他定了一个因为抢救公社财产而负伤。随即就顺理成章的病退返城。
他提这次受伤是因为学大寨挖泥塘而引起的,这实际上代表着方向正确,因为这个时候国内还在学大寨呢。
“那你后来身体怎么样了?”
年轻的小方记者关心的问。
“回来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现在身体也逐渐的恢复过来了。”
“你在农村待了这么多年,那你对农村的未来怎么看呢?”
姜记者不知道哪根筋错了,居然接着问了这么个问题。
“我们现在抓纲治国,我相信一定会把工业和农业都搞得越来越好,农民的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季宇宁答的滴水不漏,但肚子里却是在大骂,这个姓姜的老家伙居然问了这么个带坑的问题。
可能无论前世和今生的记者,都是一样的德性。
前世国内的农村和农民是直到79年搞了大包干以后才好起来的,80年以后农村才真正变样了。
在此之前,农村还是不行。
只要农民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农业的生产就没有一个根本的变化。
现在的农村还是看不到什么希望。
所以这种问题让季宇宁来谈,那就是缺德。
姜记者之后就没有再接着问了,他也看出来了,眼前的采访对象虽然很年轻,但是并不好对付。
最后这个问题的答案,跟报纸上一模一样。
接下来就是拍照。
当然,拍照的背景是何经理的办公室。
这将是季宇宁的照片第1次登上这个时代的报纸。他看着面前的小方记者在摆弄相机,这时,他看清楚了相机的型号,是4a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