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温度开始慢慢升高了 心情 毫无波澜
南宋遣使来求和,
文海王都见使者。
谈判谈的很顺利,
文海望天一声叹。
戴寿宁的军队在新的边境处蓄势待发,这几日我也和群臣在商讨到底要不要继续东进。
其实在我的盘算中就算是要继续东进也就是一路向东南进攻,打到安远,这样我又多了一个合适的军港。但是我现在又面临了之前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人才问题。
如果按照我的盘算,现有的十五万兵力中,必须要分出两万到三万常驻在新收复的地区。之前石秀郡和善阐府是因为有乌蛮族守着,所以不需要往边境派兵。
刘文海的上报了去年人口清查的数目,整个大理国较之前比国土面积扩充了近一倍,但是人口却堪堪过五百万,大肆扩军只会让本就有些捉襟见肘的国库更加艰难。
一番权衡之后,我决定不再进兵。新划入版图的广南郡交给百夷族,这就让我省去派兵驻守的问题。而这次我直接封多罗刀为广南郡郡守,除了中央派去少量官员外,其余官员任免由多罗刀全权负责。
至于戴寿宁什么时候撤兵,那就看南宋朝廷什么时候派人来求和了。
果然不出所料,没过多久就传来消息,南宋使团又要来了。只是这次是来求和的,使者还是那位郑仲轩。
我现在已经不想再见这个人了,甚至都不想让他踏进王都一步。所以,我下旨,这次让刘文海在大理王都外扎营接见南宋使团,李达文作为刘文海的副手。
春日的大理,繁花似锦,王都城外设立的营帐,气氛却显得凝重而微妙。
南宋使团的首领郑仲轩,身着一袭深蓝色的官袍,面色略显憔悴,眼神中透着几分无奈与疲惫。他深知此次出使大理的使命艰巨,南宋在边境战事中屡屡受挫,如今不得不放下身段,前来求和。郑仲轩带着一众随从,踏入大营时,脚步都显得有些沉重。
而且这次,我下旨不让南宋使团一人进入大理王都,在一开始就把原本士气就不高的南宋使团,打压的彻底的抬不起头了。
左丞相刘文海,面容刚毅,眼神中透着睿智与威严。他身着黑色的郡王服饰,头戴玉冠,端坐在谈判桌的主位上,身旁是礼部尚书李达文。李达文依旧是那身素色官服,只是今日,他的嘴角微微上扬,眼神中多了几分自信与得意。想起上次南宋使团的傲慢无礼,他心中就憋着一股气,今日终于有机会出这口恶气。
郑仲轩等人在刘文海的示意下,在谈判桌的另一侧坐下。
郑仲轩清了清嗓子,率先开口道:“刘丞相,李尚书,我大宋此次遣使前来,实乃诚意求和。边境战事让百姓苦不堪言,还望贵国能网开一面,与我大宋握手言和。”
刘文海微微颔首,却并未急于回应,而是目光如炬地盯着郑仲轩,缓缓说道:“郑大人,这边境之争实乃贵国先前挑衅,如今战事不利,便想求和,这也太过轻易了些。我大理国虽不愿大动干戈,但也绝非任人欺凌之邦。”
郑仲轩脸上露出一丝尴尬之色,连忙说道:“刘丞相所言极是,我大宋先前确有不妥之处。此次前来,我等愿以实际行动表达诚意,还望丞相能听听我等的提议。”
李达文冷哼一声,说道:“郑大人,上次贵国使团来我大理,那是何等的傲慢无礼,对我大理国上下诸多羞辱。今日,若没有足够的诚意,这和谈,怕是难以进行下去。”
郑仲轩心中一紧,连忙起身,对着刘文海和李达文深深一揖,说道:“李尚书所言极是,上次使团的无礼之举,我等深感愧疚。此次,我大宋孝宗皇帝已下旨,愿承认贵国占有西林、广南、富宁三城,以此为条件,换取两国停战,永修和好。”
刘文海和李达文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之色。刘文海微微点头,说道:“郑大人,这三城本就是我大理国浴血奋战所得,如今贵国承认,也算是识时务。但仅仅如此,似乎还不够。”
郑仲轩心中一沉,脸上却不敢露出丝毫不满,连忙问道:“还望丞相明示,我大宋定当尽力满足贵国要求。”
刘文海沉思片刻,说道:“除了三城之外,贵国每年需向我大理国进贡一定数量的丝绸、茶叶和瓷器,以示诚意。此外,两国边境贸易,贵国需给予我大理国商人更多的便利。”
郑仲轩心中暗自盘算,这些条件虽有些苛刻,但如今南宋国内局势紧张,也只能先答应下来。他咬了咬牙,说道:“丞相所言,我等可以答应。但还望两国能签订和约,永保边境安宁。”
刘文海这次也没有对南宋手下留情了,看来我和他是真的对这个王朝死心了。
刘文海微微一笑,说道:“郑大人放心,只要贵国信守承诺,我大理国自会与贵国和平相处。”
随后,双方开始详细商讨和约的具体条款,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了一致。
在和约上签字画押后,郑仲轩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起身再次对着刘文海和李达文行礼,说道:“此次和谈,能顺利达成,全赖丞相和尚书大人的宽宏大量。我大宋定当信守承诺,与贵国永修和好。”
刘文海和李达文也起身还礼,刘文海说道:“郑大人,希望贵国能言出必行。两国和平,于百姓而言,乃是幸事。”
谈判结束后,郑仲轩带着使团离开营帐。
此时,春日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他却没有丝毫的轻松之感。
而刘文海和李达文望着南宋使团离去的背影,相视一笑。李达文说道:“丞相,今日也算是出了上次的那口恶气,看他们以后还敢不敢小瞧我大理国。”
刘文海微微点头,说道:“此次和谈,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南宋国力犹存,我们还需加强边境防御,以防万一啊。”
谈判结束后,刘文海来到宫中求见。我把这位老伙计叫到了御花园,两人就坐在瀚海的观景台中。
许久我和刘文海都没有说一句话,一旁的随侍太监也不敢多上前一步。
“哎~”刘文海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我没有回应,我知道他叹息的是什么,其实在我和刘文海甚至是俞家那些人,还有林默,我们骨子里都还认为我们是南宋的人。我们在大理国沿用宋朝的官制和行政体系,甚至是兴办学堂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想要回去的想法。
只是现在的南宋原本精明的君主没有良臣辅佐,国势倾颓,北上无力还丧土失民,再加上十个大理国也不见得救得了。其根源还是门阀士族为了一己私利的对国事的强加干预。
“老伙计,既然回不去了。就把这里当家吧。你那儿子我看不错,什么时候入仕啊?”我轻声宽慰着这个从梁山就一路追随我几十年的老伙计。
“陛下就不用操这心了,那天他们真能入仕了,臣会来找陛下的。看来是臣影响到陛下的情绪了,臣这就告退。”刘文海转身离开了观景台。
我看着他又叹了一口气,然后便脚步坚定的离开了。
看着这个老伙计的背影,我知道他最终还是释然了,这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