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居心不良的大臣们私下里秘密勾结在一起,精心谋划着如何扳倒这位风头正劲的能臣。他们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阴险狡诈的毒计——暗中向至高无上的皇帝进献谗言。
就在这风起云涌之际,那一封封弹劾张树强的奏折宛如鹅毛大雪一般,纷纷扬扬、络绎不绝地飘落在皇帝的龙案跟前。
那些奏折仿佛化作了无数支利箭,每一支都直插人心,其言辞之犀利、恶毒简直令人发指!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恶意和指责,犹如熊熊烈火,要将张树强彻底吞噬。
且看其中一份奏折写道:“张树强此人,虽明面上对我朝一片赤诚之心,可暗地里却心怀叵测,妄图篡夺皇位,实乃大逆不道之人!”
又有另一份奏折称:“此贼貌似忠厚老实,实则包藏祸心,其所作所为皆为掩人耳目之计,其真正目的乃是颠覆我朝社稷江山!”
更有甚者,直接断言张树强狼子野心,早已暗中勾结外邦势力,意图引狼入室,致使我朝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如此这般的污蔑之词,一句句如利剑般刺向张树强,令他百口莫辩。那些言辞恶毒而刁钻,仿佛是精心编织的罗网,将他紧紧束缚其中,让他难以挣脱。每一句污蔑,都像是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他的心上,让他感到无比的痛苦和无奈。
而这些奏折如同汹涌澎湃的潮水,一波接着一波涌向皇帝。那堆积如山的奏折,无不充斥着对张树强的指责和攻击,使得皇帝的案头被这些恶意满满的文字所占据。
几个皇子呢?因为在张树强和公主的婚礼上,张树强赢了他们,让他们没有脸面,所以更不可能帮张树强说好话。
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反而在一旁煽风点火,巴不得张树强就此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他们的冷眼旁观和暗中使绊,让张树强的处境愈发艰难。
在这紧张的局势下,整个朝堂之上都弥漫着紧张压抑的气氛。大臣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目光时不时投向孤立无援的张树强,有人面露同情,有人则暗自窃喜。
此时,朝堂之上一片静谧,众臣们纷纷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他们都急切地想要知道,面对这位身陷舆论风暴中心的大臣——张树强,皇帝究竟会做出怎样的决断。
有人坚信那些对张树强的污蔑之词并非空穴来风,认为皇帝定然会严惩不贷,以正朝纲;而另一些人则对张树强抱有信任,相信他的为人和操守,觉得皇帝定能明察秋毫,还其清白。
每个人的心中都暗自揣度着各种可能的结果,紧张的气氛弥漫在整个朝堂,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然而对于在场的所有人来说,这短暂的时光却好似被无限拉长,每一刻都显得如此漫长难熬。
朝堂上静得出奇,甚至连一根针掉落在地上的声音似乎都清晰可闻。终于,皇帝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视过全场,那威严的眼神让人不禁心头一震。这一刻,众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因为皇帝即将揭晓答案……
尤其是提到张树强手中紧握的那根象征权力与威望的法杖时,更是夸大其词地宣称:
“此人如今手握法杖,麾下又聚拢了大批追随者,其势力日益壮大,已渐成尾大不掉之势。长此以往,恐怕会滋生出那不臣之心啊!”
皇帝日复一日地听到类似的话语,他那原本坚定不移的心开始逐渐动摇起来。疑虑如同阴霾一般,悄悄地笼罩在了皇帝心头。
终于,在某一天,皇帝心生一计,决定借着视察兵营之名,来暗中探寻一下张树强的真实情况。
这日清晨,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纷纷扬扬地落在大地上。皇帝身着便装,带着几个亲信悄然出宫,朝着兵营的方向而去。
而在另一边的张树强呢,则对这一切完全不知情,仍然像往日那样埋头于兵营里的各种事务当中。他一会儿检查士兵们的训练情况,一会儿又去查看兵器库的储备是否充足,忙得不亦乐乎。
就在这时,突然有一名传令兵急匆匆地跑来向他禀报:“将军,不好啦!皇上亲临咱们兵营视察啦!”
听到这个消息,张树强心里猛地一沉。要知道,最近朝堂之上可是有不少大臣联名弹劾他啊,说他拥兵自重、意图不轨之类的。
如今皇上突然驾临,莫非也是因为听信了那些谗言,开始对自己起了疑心?想到这里,张树强不禁感到一阵寒意从脊梁骨上升起。
然而,现在可不是胡思乱想的时候,既然皇上已经大驾光临,那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怠慢啊。
于是,张树强赶紧放下手头正在处理的事情,然后迅速召集了兵营里的一众将领,一起前往营地门口恭迎圣驾。一路上,张树强的心情都十分忐忑,不知道接下来会面对怎样的局面……
只见皇帝面带微笑,缓缓走来。张树强急忙跪地行礼,口中高呼万岁。皇帝伸手扶起张树强,亲切地说道:“爱卿快快请起,朕今日只是随意走走看看,不必如此大礼。”随后,皇帝在张树强等人的陪同下,开始对兵营进行视察。
一路上,张树强详细地向皇帝介绍着兵营的布局、装备以及日常训练等情况。皇帝一边认真倾听,一边不时地点头表示赞许。不一会儿,他们来到了校场之上。此时,只见一队队士兵正精神抖擞地进行操练,口号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只见张树强身姿挺拔、器宇轩昂地站在那里,他面带骄傲之色,伸出手指着前方整齐列队的士兵们,对着高坐于皇位之上的皇帝恭敬而又自信满满地说道:
“陛下您请看呐,眼前的这些英勇无畏的战士皆是效忠于咱们大朝廷、效忠于您这位万岁爷的精锐之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