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归吐槽,但考生们还是要答题的。
考场内,安静得只剩下笔尖摩擦纸张的沙沙声,每个考生都像是被点了穴,只有眼珠子还在疯狂转动。
大脑?那必须得转!不转?难道等着回家种红薯吗?
一个个脑袋瓜子飞速运转,恨不得把脑浆子都给煮沸了,只为从这些乱七八糟的线索里,抠出点有用的东西来。
经过第一道题的“热身”,不少人感觉自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隐约摸到了破案的门道。
拿到第二道题,嘿,还真有点思路了!
可这思路吧,就像是刚学会走路的小娃娃,走两步就摔一跤。
顺着错误的思路走,那还好,顶多是浪费点笔墨。
可要是顺着正确的思路一捋...
“我去!真凶竟然是廷尉监?!”
这个结果,就像是一道闪电,劈得考生们外焦里嫩。
“这...这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一个考生猛地摇晃着脑袋,像是要把这个荒谬的答案从脑子里甩出去,“犯人...怎么会是朝廷要员呢?这...这没道理!”
他用力地揉了揉眼睛,再次看向试卷,那首诗还是那首诗,答案还是那个答案。
“难道...我疯了?”他开始怀疑人生。
但有些人,脑回路比较长,想得就比较多。
“廷尉监...答案是廷尉监....”一个考生喃喃自语,眼神闪烁不定,“为什么是廷尉监?”
他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些关于尚书省与廷尉监之间不和的传闻。
“莫非...这其中有什么猫腻?”他心中一动,“若是掺杂着一些政治贬低,这个答案...似乎也...没那么离谱?”
想到这里,他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忙从头开始捋。
一遍...两遍...三遍...
答案依旧如此。
“这...这...”他额头冒汗,手心也开始发潮,“难道...我猜对了?”
他抬头,偷偷地看了看周围的考生。
只见他们一个个,有的抓耳挠腮,有的愁眉苦脸,有的则是一脸的生无可恋。
“看来...不止我一个人这么想啊...”他心中暗自嘀咕。
曹参和陈平,这两位“老江湖”,面对这第二道题,倒是显得游刃有余。
两人将答案推理出来后,几乎是同时,脑海中就蹦出了一个念头:
“这题目,绝对是尚书省那帮老家伙,为了羞辱廷尉府而出的!”
甚至,他们都怀疑,这题目压根就不是尚书省出的,而是廷尉府出的题,被尚书省那帮人给“魔改”了!
不过,两人心里跟明镜似的,不管是什么时候,朝臣之间的斗争,那都是家常便饭。
能用这种“文绉绉”的方式过招,已经算是非常“和谐”了。
“嘿嘿,这下有好戏看了!”曹参心中暗自发笑。
他仿佛已经看到廷尉监那张气得发绿的老脸。
陈平则是一脸的玩味:“这尚书省,还真是...会玩!”
他心中暗自盘算着,该如何利用这道题,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
考场内,气氛变得越发诡异。
考生们一个个,像是被卷入了一场无形的旋涡,挣扎着,沉浮着。
他们不知道,自己手中的笔,不仅决定着自己的命运,也牵动着朝堂之上,那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这算什么?科举考试?我看是‘宫斗’预演还差不多!”一个考生在心里默默吐槽,他觉得自己不是来考试的,而是来当“炮灰”的。
另一边,一个考生正奋笔疾书,他已经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
“廷尉监...江洋大盗...这其中,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他一边写,一边在心里嘀咕,“我一定要把真相给挖出来!”
他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正义的使者,肩负着揭露黑暗的重任。
“这题目出的,真是...绝了!”一个考生忍不住在心里感叹,“既考了学问,又考了胆识,还顺带...挑拨了一下离间,高,实在是高!”
他甚至都有些佩服出题的人了。
“这要是考上了,以后在朝堂上,还不得天天跟人‘斗智斗勇’啊?”一个考生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担忧,“这日子...想想都刺激!”
“管他呢!”另一个考生则是一脸的无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就不信,我堂堂一个读书人,还斗不过那帮武夫!”
他握紧了手中的笔,眼神坚定。
曹参和陈平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了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这第二道题,简直就是送分题!两人都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廷尉府和尚书省那点弯弯绕,还能瞒得过他们?
这题目,表面上是破案,实际上考的是对官场潜规则的理解,以及揣摩上意的本事。
那首狗屁不通的“江洋大盗诗”,明摆着就是把“廷尉监”三个字贴脑门上了,谁要是真把廷尉监当凶手,那才是脑子进了水!
关键在于,怎么把这层意思,既不着痕迹地表达出来,又能拍到嬴启的马屁。
这才是这道题的精髓所在!
曹参提笔,略一思忖,便开始奋笔疾书。
他可没少跟那些文官打交道,知道这些家伙最喜欢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统统给他安排上!
陈平那边,也已经下笔。
他可不是曹参那种粗人,他要写出深度,写出水平,写出让嬴启拍案叫绝的文章!他要借这道题,向嬴启展示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对官场的深刻洞察!
两人笔下生风,全然不顾周围那些还在抓耳挠腮的考生。
他们心中清楚,这第二道题,就是他们拉开差距的关键!
和他们一样“心领神会”的考生也有,只是数量不多。
这些人,要么是官场老油条,要么是天赋异禀的政治天才。但无论是阅历还是文笔,都比曹参和陈平差了一截。
他们的答案,虽然也点出了“江洋大盗”的真实身份,但总显得有些浅薄,不够“圆滑”,更缺乏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官场智慧。
至于那些老老实实把廷尉监当凶手写的考生,只能说,他们还是太年轻了,根本没摸到这道题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