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转眼间又过去了三年。
一日,庄周做出了和蔺且一同前往南华山隐居的决定。之所以会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庄周想要着书留于后世。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思想却可以世代传承。庄周想像老子一样,将自己的思想着成书传于后世,这是他唯一能为当代及后世之人做的事情。
当初南郭子綦在南华山收了很多弟子,但自从南郭子綦于七年前去世后,南华山逐渐变得萧条,他的弟子也纷纷离开了那里。如今,南华山已经变成一座荒无人烟的空山。
庄周希望在一个相对清静的环境下完成他的着作,故做出了和蔺且一同前往南华山隐居的决定。
和家人道别后,庄周便和蔺且启程前往南华山了。
庄周这一生唯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更多的人悟道成道。他知道,自己没有多少年可活了,若只是通过口头和人讲道,能够帮助到的人是有限的。想帮助到更多的人,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着书留于后世了。
很早以前,庄周就想通过讲寓言故事的形式和人讲道。这三十年来,他也编出了很多寓意深远的寓言故事,很多人听了他讲的寓言故事都深受启发。
庄周认为,若只会人讲干巴巴的理论,不仅容易让人昏昏欲睡,同时也很难让人理解道。而通过讲寓言故事的形式和人讲道,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来到南华山住下后,庄周便开始构思他的书了。
首先,他在竹简上写下了‘逍遥游’三个字。
逍遥地遨游于尘世之外,不受任何外物所拘束,即是逍遥游的境界。
庄周已经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世间已无一物能够拘束他的精神。
人的形体也许会受限,但精神却可以逍遥地遨游于尘世之外。
对于庄周来说,形体的变化并不足以影响他精神的逍遥。即便他的形体即将变化为一具死尸,他依然感到逍遥。
庄周将人的生、老、病、死视为春、夏、秋、冬四季的轮转。他没有把生、老、病、死视为发生在自己之内的事情,而是视为发生在自己之外的事情。
既然自己能够接受天地间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为什么不能接受身体生、老、病、死的变化?
人身即宇宙,宇宙即人身。宇宙无非阴阳五行,人身也无非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的源头乃道,而道又称为天心。
宇宙、人身皆由天心所生,故宇宙、人身就在每个人的天心内。
天心才是宇宙、人身的源头,宇宙、人身会灭,但天心永远也不会灭,这就是宇宙及生命的终极实相。
庄周之所以能够进入逍遥游的境界,是因为他抓住了生命的根本。他没有让自己沉溺于时空的假象中,而是时刻让自己处在道中。
即便庄周苦心孤诣地告诉世人,每个人都已经是不死不生,永恒不变,完美无缺的道,但也没有多少人愿意相信。即便有人相信,也没有多少人能够一直坚守在大道上。
想要进入逍遥游的境界,前提是放下对一切外物的执着,做到离形去知,唯道集虚。
离形去知是坐忘的要旨,唯道集虚是心斋的要旨。唯有做到离形去知,唯道集虚,方才算做到了坐忘、心斋。
坐忘、心斋是进入逍遥游境界的手段,想要进入逍遥游的境界,非得做到坐忘、心斋不可。
庄周将晚年的时光都用在着书上。当然,他的时光不仅仅用来着书,同时也给很多慕名而来听他讲道的人讲道。
隐居五年后,庄周回家乡看望家人。才刚进城,就被人告知自己最好的朋友惠施已经去世两年了。
一日,庄周去给人送葬,途中路过惠施的墓地,回过头对跟随他的人说:“郢地有一个人,用白灰在自己的鼻头轻轻地点了一下,白点就像苍蝇翅膀一样小。于是让一个姓石的工匠用斧头削掉它。石工匠挥舞斧头,像风一样呼呼作响,很快就削掉了白点,可鼻子却丝毫没有损伤。郢人若无其事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让石工匠在他面前表演一次。石工匠说:“我确实拥有这个本事,但能够配合我表演的搭档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兄离开了人世,我就再也找不到搭档,再也找不到一起争辩的人了!”
惠施是庄周最要好的朋友,即便两人常常因为看法的不同而争辩,但却丝毫没有影响两人深厚的友谊。
后来的日子,庄周继续和蔺且隐居南华山。没多久,庄周便写好了内篇的内容。
内篇一共分为七章,分别是《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逍遥游》主要探讨了精神自由的境界。唯有摆脱外物的束缚,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齐物论》主要说明了万物齐一的道理。万物看似有分别,实则没有分别。一切成见、是非曲直皆出自人心。唯有站在道的角度看,才能看到万物一体,无有分别的实相,从而放下是非曲直等对立的观念,进入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养生主》主要指出养生的要领。养生之道在于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伤,避开矛盾,行中庸之道。
《人间世》主要探讨处世之道。以无用为大用,以虚静淡泊为待人处事之道,强调了心斋的重要性。
《德充符》主要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德。篇中以多个肢体残缺不全,却能够做到忘形,忘情的人为例,阐明真正的德在于忘形,忘情。
《大宗师》主要强调坐忘的重要性。以“忘”为师,可直接通达大道。忘掉一切方能与道合一,忘不掉就会受外物所束缚,受欲望所牵累,无法获得自由。
《应帝王》主要阐明无为而治的重要性。只有顺应自然,不破坏人民的本性,以无为之道治国的帝王才是真正通晓大道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