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听了司马这话,不仅气没消,反而更气了。
“狗屁的叔叔,他都没把我当他叔叔,你在这里说这些有什么用?”
如果说,刚刚司马还不知道吴王到底被蜀王气到什么地步,现在就完全知道了,以往这么说就没多大气了的。
一条路走不通,那就换个路劝。
司马神秘兮兮的说:
“殿下,那也没关系啊,他不当你是叔叔,可有人当你是他叔叔啊。”
吴王的怒气明显少了不少,就问:
“谁?谁能帮本王对付李恪?”
司马在心里吐槽吴王,聪明是聪明,就是沉不住气,怎么就直白的说出来了。
心里怎么想无所谓,司马脸上却全是恭敬。
“宗主寺啊,他蜀王不尊您这个叔叔,您可以去找赵郡王啊。”
司马和吴王都没说直接去找皇帝,他们还没傻到以为皇帝会为了吴王处罚李恪。
但这个赵郡王却不一样,在整个大唐建立之初,再到大唐征战天下。
李世民可以说把整个北面都打下来了,那么南面就是这个赵郡王,李孝恭打下来的。
就连李靖,当初都是跟在李孝恭后面,参与了平定南方萧铣。
但李孝恭和李世民的待遇,那是完全不同。
李世民打下北面功高盖主,成了二号皇帝。
李孝恭打下南面也是功高盖主,但却只做了宗正寺的宗正卿。
这就是李渊当初,权力运作的结果。
但也正是这样,才导致了李渊后来玄武门之变束手无措。
李渊攻克长安后,拜李孝恭为“山南道招慰大使”,令他收抚巴蜀地区。
李孝恭带着大营前往,三十余州府前来归附。
他率军大败巴蜀地区首领朱粲,顺利平定巴蜀地区。
李渊当时就封李孝恭为“赵郡王”。
打下了巴蜀后,李靖向李孝恭献“灭梁”策,李孝常觉得不错,就给李渊看。
李渊一看也觉得不错,并任命他为夔州总管。
令其大兴土木,建造舰船,训练水师,为南下做准备。
后李孝恭被改授为荆湘道行军总管,节制水陆十二路军队。
李孝恭带了战舰二千多艘战船顺江而下,直捣腹心,攻克荆门、宜都等地。
李靖当时是李孝常的行军总管兼李孝恭长史,就是为了防止李孝常手握重兵,万一谋反怎么办?
李靖又算是半个李世民的人,也能让李孝恭和李世民互相牵制。
李靖带着陆军往南面打下去,和李孝恭水路夹击萧铣。
最终萧铣覆灭,李孝恭因功被封荆州大总管。
这是个超级大的官,属于战时一把手。
李孝恭在平灭萧铣后,成功招抚岭南四十六州,使江南悉定。
江东枭雄辅公祏反叛后,李渊诏令李孝恭为行军元帅前去讨伐。
李孝恭节制李靖、李积等五路人马,屡战屡胜,生擒辅公祏,叛乱平息。
因功受赏 “上等宅邸一座,女乐两部,奴婢七百人,金宝珍玩无数”。
后拜扬州大都督,统摄江淮及岭南地区。
到了这里,李孝恭就是整个南方军功最大第一人。
而且还是大都督,都督就是唐朝专门管军队的主官,李孝恭成了南方武力最强。
连李世民这个亲儿子,李渊都不放心,怎么会放心你个没有血缘关系,只是一族而已的族人。
武德八年,随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内斗严重。
李渊怕李孝恭支持某一方,导致了平衡会被打破。
索性就找人,随便上了一本奏书,就诬陷李孝恭谋反,直接被召回了长安下狱。
这都属于直接明牌了,一点证据都没有,就两句话把李孝恭办了,李孝恭能不知道怎么回事。
他李孝恭要是真的反了,不亚于李世民反了。
李渊也只是想收回李孝恭的权力,没想把他怎么样。
李孝恭在被抓捕后,经过调查发现并无谋反事实,
最终被赦免并任命为宗正卿,封一千二百户,连爵位都没给人家恢复。
李孝恭的权力被收回,李渊就派了自己的亲信。
时任检校兵部尚书的李神符,负责皇宫禁军的轮换。
时任检校右厢宿卫的武士彟,负责皇宫禁军的指挥。
他们两个去地方上接管李孝恭让出来到权力。
一个负责禁军轮换,一个负责禁军指挥,全被调走,那李渊就没了亲信。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就这么没有任何阻碍的成功了。
李世民事成之后,觉得李孝恭属于间接的帮助了自己,没他的牺牲不行。
一登基就给李孝恭恢复了被剥夺的爵位,赵郡王。
而因为李孝恭的战功太高了,又是“唐李”一族的族人,还管着宗正寺。
现在李孝恭又拿了李世民的好处,也就没在李世民登基的时候带着“唐李”闹事。
反而,这些宗族之人,还被李孝恭治的服服帖帖。
论功劳,除了李世民没有比李孝恭大的。
论身份,人家是你们这些小辈的叔叔,还是专门管你们的。
论威望,武官都得服李孝恭。
现在,这个吴王的司马说起李孝恭,连吴王都觉得妙。
李恪当街辱骂叔叔,还杀了叔叔的狗,吴王完全可以去宗正寺闹。
说到做到,吴王马不停蹄的赶往宗正寺。
吴王匆匆赶到宗正寺,寺内庄严肃穆,古木参天,寂静的氛围让他原本急切的脚步不自觉放缓。
通报之后,他被引入一间宽敞的偏厅等候。
不多时,李孝恭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来。
吴王赶忙起身,恭敬行礼:
“族叔,侄儿此番前来,实有天大的委屈要向您倾诉。”
李孝恭微微抬手,示意他坐下,目光温和却透着审视:
“贤侄,莫急,慢慢道来。”
吴王便将李恪当街辱骂自己,还杀害自己爱犬的事添油加醋地说了一番,言辞间满是悲愤:
“皇叔,李恪如此目无尊长,实在有损我皇族颜面,侄儿咽不下这口气啊!”
李孝恭听完,眉头微微皱起,神色凝重:
“此事确实过分。
但李恪乃陛下爱子,行事或许有所莽撞,可也不能仅凭一面之词就定他的罪。”
今天发生的事情,还没那么快传到皇城里来。
但李孝恭毕竟是久经风霜,自己当年都被诬陷过,怎么会这么轻易相信吴王的话。
虽然蜀王的名声是“骄狂”,但你吴王的“跋扈”之名也是如雷贯耳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