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李世民才开口道:“太子,你可知事关重大?”
“当然。”
李承乾看了李世民一眼,转身再看向满朝文武:“请问在座的谁会耕地种地?”
此言一出,有很多官员纷纷举起了手。
一些年迈的和一些世家官员,纷纷抿紧了唇。
李承乾一摊手重新看向了李世民道:“父皇,让这群不会种地的官员去管理种地的百姓,他们懂什么?恐怕只懂压榨,只懂如何从农户身上榨血水吧?”
此话惹怒了大半官员。
可他们敢怒不敢言,大唐是农耕社会,确实对于农耕很重视。
这个时候反驳,肯定会让李世民不高兴。
果然,李世民脸色黑了下来。
看着举手那些官员,大部分都是武将,小部分是寒门子弟,平时连亲近自己的机会都很少。
再看看其它官员,很多都是每年跟着自己去春耕的官员。
突然觉得可笑。
一个不会种地的官员跟着自己去种地。
李承乾冷笑道:“父皇,耕种是百姓的基础,如今朝中官员还是第一代,大唐第一代的官员竟然这么多不会种地,以后科举的那些官员还会种地吗?”
经过这么一提醒,李世民也反应过来了。
一个不会种地的官员去管理种地的百姓,似乎有些可笑。
“所以儿臣认为,下乡运动很有必要。想要科举,想要入朝为官必须在草原待满三年,三年之后才有资格入朝为官,也就是说年满十五的学子都要去草原帮助突厥百姓开荒,教会突厥百姓种地。”
李承乾细细琢磨道:“大唐有记载贞观初年,人口有三百多万户,就算如今好了,人口不会低于三百多万户。每户出一个人,也就是三百万人。”
“这三百万男儿除去一些不参加科举的,算一百个里面有一个好了。那也有三万人。”
“也就是说,每年大唐可派遣去突厥草原的有三万人,三年之后这人数差不多就有十万人,下乡计划进行二十年,难道这还不够同化突厥人吗?”
这些数据李世民大致知道,而李承乾是根据推测出来的。
如此一听确实不错。
可又有官员问道:“太子殿下,此计划虽好,可大唐科举怎么办?”
“是啊,学子都去草原了,科举难道就停止了吗?”
“对啊。三年吸纳人才,这地方谁来管?”
。。。。。。
不少的官员都站出来了。
李承乾扫了一眼,都是一些不认识的官员,说明品阶并不高。
对于这些人,他真的没什么好印象。
脑中一转,询问道:“王珪王大夫,你说三年后你死了吗?”
王珪一愣,想到了什么,脸色立马黑了下来。
“哼。”不搭腔,转过头去不理会李承乾。
这可把李承乾逗笑了,然后道:“先不算地方官员,就长安城官员,不到七百人,也就是说你们七百人便能够维持整个大唐中枢运转,历朝历代来说这算少的吧?”
李世民点点头。
确实,七百人便能运转三省六部,已经是极限了,历朝历代来说也是最少的。
同时也代表着,李世民已经把开支精简到最低了。
房玄龄点头道:“太子殿下说的没错,三省六部加上其他的官员,确实七百人不到。如果按照太子殿下的意思,大唐三年不科举的话,也不是不行,就是老一辈的官员会累一些。”
听见这话,就能知道房玄龄支持李承乾的想法。
“嗯,邢国公老当益壮,大唐的基石存在,一人当三人用肯定没问题。”李承乾打趣道。
这下把房玄龄脸都气绿了。
感觉李承乾不分好坏,自己帮他说话,怎么还嘲笑自己。
李承乾紧接着道:“你们别说孤不近人情,一个个尸位素餐,推荐的什么乱七八的世家子入朝为官。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大唐中枢还能运转吗?给你们世家子一个锻炼的机会,说不定经过这次锻炼,你们那些败家子就不败家了,知道什么叫粒粒皆辛苦。”
这话是说给世家和勋贵子弟听的。
虽然他们不服,可也不敢反驳。
因为大唐第一小学的教育,他们是体会到了。
一个个小子回家要给阿爷洗脚,给阿娘捶背,那乖的都快不认识了。
李承乾继续道:“下乡计划,一是同化突厥这个民族让他们认同大唐,对大唐有归属感。二也是为了锻炼大唐的官僚体系,让他们你知道民间疾苦,而不是一味的在百姓身上所需,第三点就是发展草原,草原如此广阔的土地,只用来养牛羊马,是不是太可惜?开荒出来,种的粮食可以养活多少大唐人?”
就当有官员要说话,李承乾直接抬手打断。
“你别说,听孤说。孤知道你们要说,那大唐怎么办?大家都跑去草原种地了,大唐百姓怎么办?很简单,草原和大唐不会互通,最起码这二十年不会互通,要去草原的人需要申请,每年有定额。也不要担心你们的孩子去草原饿死,这一百个镇,每日都会有不少大唐的东西出现,孤会组织上百支商队,专门提供草原交易,确保草原上不会饿死任何一个百姓。”
“你们可以称草原为特区,草原特区,或者突厥特区。在突厥特区一切跟大唐都不一样,官僚体制不同,百姓生活方式也不同。”
“但孤可以保障,不会影响朝廷的计划。”
李承乾看向李世民道:“父皇想让草原成为大唐的养马场,没问题。儿臣可以专门给父皇制定一个计划,只要父皇说一声每年需要多少马匹,都可以。”
嘶!
李世民倒吸了一口凉气,不敢置信的看着李承乾。
似乎在问,多少都可以吗?
同样李承乾似乎读懂了李世民的意思点点头:“多少都可以。”
再看向向官员,李承乾道:“你们有人想让突厥人去打仗,没问题,二十年后,孤保障突厥人最起码会翻两倍的人口,到时候每户人家出一个人专门组成大唐边军去打仗。二十年后,突厥被同化了,也只会相信自己是大唐人,突厥只是大唐的一个地名。”
“在三年后,大唐普及化教育后,孤会将学校开到突厥,专门教那些孩子识字认字,同时也会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大唐,什么叫归属感,什么是大唐旗帜。对大唐敬畏,因为他们就是大唐人。”
嘶!
经过李承乾的保证,大多数的官员都闭嘴了。
真能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