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恒一家、袁芳一家各有四口人,都是腊月二十九到了庆阳市,在袁蕊家住了一晚上,准备第二天一起去孙家拜年。
除了这几家人之外,袁蕊还打算把公婆也带上。
袁蕊有两个小姑子,都在庆阳市区,每年初二回娘家,年三十儿跟初一都是在婆家。
如果儿子一家不在家里过年,老两口就只能自己过年了。
孙家老两口想着袁蕊婆家在小儿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没少出力,就提前让孙爱民跟那边商量,把他们都给请了过来。
这一大波人也租了一辆小巴车,早上早一点出发,不耽误司机回家跟家人吃团年饭。
一行人到了刘王庄的时候也才九点多钟。此时的孙家可热闹了,家里人都到老两口这个院子来帮忙准备中午的餐食。
家里人多,实际上也用不上那么多人帮忙,最后一分工,孙大嫂、孙二嫂负责择菜、洗菜、切菜。外屋地的两个火灶还有炉子都用上了,孙家三兄弟分工负责不同的菜品。孙敏负责给两个灶膛添柴火。
袁洁要帮两个嫂子忙活忙活,被嫂子们给拦了下来,让她专门负责哄孩子。
两家的老人都没让沾手,让他们老几个在热热乎乎的炕头上唠嗑。
其余的孩子则在孙琦这个大哥的带领下出去放鞭炮。
等袁家人到了孙家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热闹的场景。
要说热闹,家家户户过年的时候都比平常热闹,可像孙家今天这样热闹的场面也不多见。
以往的孙家,过年的时候全都是自家人,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热闹过。
袁家人一到场,那场面可就更火热了。
原本在炕头上拉家常的几个老人看到门口停了车,都下了炕迎了出去,拉着刚下车的袁蕊的公婆就进了屋。
这几家老人要凑在一起可是着实不容易。袁蕊公婆都是土生土长的江津市区的人,没有农村的亲戚朋友,还是第一次来到农村过年,看着哪里都觉得新鲜又亲切。
穿过外屋地进了屋子,发现房间内十分暖和,比城里供暖的房子也不差。
坐在热乎乎的火炕上,那就更觉得新奇又舒服了。
这家人一到,孩子们可就更多了,孙琦作为几家人中最大的,感觉带孩子的压力还挺大。
这一大帮孩子,大的大,小的小,很快就分成了好几拨。
比如孙家几个已经上了大学的,还有正在上高三的袁思懿,高一的孙瑶,这些孩子的共同话题还是挺多的。
两个高中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没少问哥哥姐姐们在大学里的学习跟生活情况。
一说到大学生活,大学生们可就有的聊了。说些跟自己专业有关的,学校里的趣事见闻,自己学校所在城市的风土人情,还有各种社团活动等等。
这可让高中生羡慕不已,对大学生活更加向往了。当然,他们也能从过来人的角度,给高中生一些学习建议。
不过袁思懿跟孙瑶都是学霸级别的,他们俩对自己的学习倒是不太担心,他们更关心的是将哪所高校定为目标,将来要选学什么样的专业。
几个小一些的孩子,活动更纯粹一些,就是纯玩,孙琦一下子就成了这里的孩子王。
放鞭炮是他们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只是为了安全,放的鞭炮都是威力小,安全系数高的。
回来这两天,孙琦还专门去买了一千块钱的烟花回家,准备等晚上的时候燃放。
唯一遗憾的是,今年的除夕前后都没有下雪,以往新年雪后放鞭炮,别有一番乐趣。
孩子们打打闹闹、说说笑笑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鉴于今天家里人多,一共摆了四张大圆桌。东屋跟西屋分别放了一张炕桌,一张地桌。
男人们喝酒聊天,凑在一张饭桌上,不喝酒的跟几个大孩子围在另一张地桌旁。女人们跟小孩子则都在炕桌吃饭。
所有菜品都是一样四盘,几个大孩子专门负责往各个桌子上传菜。
这顿饭,大家各个都吃的尽兴,毕竟是几个大师傅们的杰作,而且因为人多,菜品样式也比几家分开过年时更为丰富。
到了晚上,大家提前准备好了几种不同的饺子馅儿,有韭菜鸡蛋的,有羊肉大葱的,有猪肉芹菜的,还有酸菜油滋啦馅儿的。将几盆馅料放上调味料调匀,和好了面醒上半个多钟头。
从五点多钟开始,大家便凑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包饺子,将不同馅料的饺子分开煮。为了图个好彩头,还在每种馅料的饺子里都随机放了一个洗净的钢镚。
等到六点多钟,一盘盘白白胖胖的饺子被端上了桌,又炒了几个家常菜、切了两盘黄瓜打底的熟食作为配菜。
几个口味的饺子都咸淡适中,香气扑鼻,大家吃着饺子,喝着酒水或饮料,一个个都十分满足。
等到有人吃到了藏在饺子里的钢镚,更是惊喜异常。这可是“幸运儿”的标志。
吃过了晚餐,女人们齐心协力将餐桌给收拾干净,又在桌子上摆上了花生瓜子跟糖果等零嘴儿,聊着天,一起等待着春节联欢晚会开始。
孩子们却已经迫不及待地到大门口放烟花去了。今年孙琦买的烟花又多又好看,点燃的一瞬,整个村子的夜空都被照亮了,村里人也纷纷领着孩子一起出门来赏烟花,感受着新年的独有氛围。
烟花的燃放声、孩子们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新年最美的乐章。
老人家平时睡的都比较早,除夕也熬到了十点多才睡觉。
三对老人被安排在了孙家老两口这边,连带着孙爱民一家四口,男人在一个屋,女人在一个屋。一张大炕睡六七个人完全没问题,因此这些人并不显得挤得慌。
其余的大人孩子则分别安排到了孙爱国家跟孙爱军家。
这两家每家都有四个住人的房间,也都是搭的很长的大火炕。
像这样的火炕,除了袁恒下乡的时候住过,其他袁家人平时还真没机会接触。
躺在炕上已经暖好的被窝里,全身都跟着热乎了起来。唯一的缺点,就是热过头了,容易上火。
庆阳市这里流行大年初一吃蒸饺的习俗,寓意“蒸蒸日上”。于是,在年初一的中午,大家又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皮薄馅大的蒸饺。
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的。袁蕊一行人已经提前跟小巴车约好,下午过来接他们回市里。
两点多钟,袁蕊、袁芳两家人先行离开了,袁恒拖家带口地好不容易来一趟,决定再多留两天。
正好孙爱民联系的返程的小巴初四早上才来,袁恒打算搭这趟车到市里。他们买的返程票是年初五的,可以先在袁蕊家停留一天,第二天再坐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