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后,虎永刚几人又回到了喀纳斯湖边。
这一段是喀纳斯湖的中段,也就是坊间流传的“变色湖”所在。
据当地人讲,春夏时节,喀纳斯湖的湖水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变换颜色。
从每年的四五月间开化到11月冰雪封湖,湖水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5月的湖水,冰雪消融,湖水幽暗,呈青灰色;
到了6月,湖水随周山的植物泛绿,呈浅绿或碧蓝色;
7月以后为洪水期,上游白湖的白色湖水大量补给,由碧绿色变成微带蓝绿的乳白色;
到了8月湖水受降雨的影响,呈现出墨绿色;
进入9、10月,湖水的补给明显减少,周围的植物色彩斑斓,一池翡翠色的湖水光彩夺目;
冰封的十二月,湖水又变回白色的镜面!
沿着湖边往北走,在喀纳斯湖最北端的入湖口,有一条干米枯木长堤,这也是喀纳斯湖独一无二的奇观之一。
每当泛洪时节,这枯木长堤就会飘起来,随着湖水的涨落而浮动。
按常理来说,这些枯木会向下游漂,但是多少年来,却奇怪地浮动且逆流而上,长长地横列在喀纳斯湖的最上游6道湾。
据说有人曾把枯木扔到下游5道湾里,那枯木还是执着地回到老地方,与枯木长堤连为一体。
就像是一只认自己窝窝的小狗,无论主人将它赶得多远,都会重新爬回它的小窝窝。
究其原因在于,每当洪水季节,河水将上游大量的枯木携带漂入湖口,后因强劲的谷风,在遇到喀纳斯湖南面的巨大山体后,风力变向,将漂入湖水中的浮木推动着逆流上漂。
如此日积月累,逐步在喀纳斯湖湖口汇聚堆叠形成一条,百余米宽、两千米长、枯木纵横交错的特殊自然景观——“千米枯木长堤”。
再往前走,就看到“泰加林廊道”的标识牌。
初看这个名字,虎永刚以为是一条比较普通的走廊而已,但看了牌子上的介绍,才知道这其实并不是。
这是喀纳斯景区内,一条非常着名的生态旅游线路。
由于其集中展示了西西伯利亚泰加林的精华,像这样的景点特色在我国其他地方十分罕见,而在喀纳斯这里却变得十分常见,且由此形成的观赏性极高,是一处值得来看的地方。
虎永刚几人穿梭其中,只觉得廊道内的生态系统非常丰富。
除了多样的植物,还有各种野生动物。行走在路上,时不时地会跑出来一些动物,如松鼠、鹿、狐狸等,真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几人在泰加林廊道走了一下,真正体验着森林浴,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下午三点,几人再次折返回区间车的换乘中心。
此时有两个选择:一是徒步,一直向东走,经过小黑湖,可以到达禾木村。
但这一段的距离有20多公里,且不论时间来不来得及,宁静等三位女士的体力肯定不足以支撑到底。
于是,他们选择了第二个方案:乘上区间车,回到游客中心,开车绕路前往禾木村。
他们的运气还算不错,经过检查站的时候,被顺利放行。
听交警叔叔说,前往禾木村的道路经常交通管制,可能今天可以进去,也可能明天就进不去了。
禾木村也是蒙古族图瓦人的聚居地,有中国保留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图瓦人部落,是中国仅存的三个图瓦人中,最远和最大的一个。
别看禾木村只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却因其原始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图瓦人文化而闻名,被誉为“神的自留地”和“中国第一村”。
此外,它还先后斩获“中国第八个摄影创作基地”、“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中国十大乡愁村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称号。
禾木村紧邻神秘的喀纳斯湖,以其原木垒起的木屋、小桥流水、辽阔的草原和潺潺的河流而闻名,古朴的山村绝美秘境让人流连忘返。
虎永刚几人来到村口,首先就看到一座木桥,横亘于禾木河上。
此桥名为“禾木桥”,是进入禾木村的必经之路。
据介绍,这座桥始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后来由于木桥年久失修,在1970年重建新桥。
新桥东西两端,建有门拱和双开木门,桥两头分别立有高大的木牌坊,中间上方有木头做的“禾木”两字。
站在桥上,就可以看到,桥下清澈的河水流淌,河两岸绿树成荫,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中。
过桥进到村里,走在村中的小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木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
禾木村居民的小木屋,与喀纳斯村、白哈巴村的建筑外貌极为相似,皆为单层双坡顶的木楞屋。
村民采用井干式结构建房,使用当地的树木来建造房屋。
房屋半面呈井干式结构的原木,上面则是尖顶。
井干式的房屋结构,是将原木一根一根镶嵌在一起,中间会垫一些苔藓,补漏空隙,既能抵挡风雨又能抵挡暴雪。
在西斜的阳光照射下,这些小木屋反射出一丝丝温暖的金黄色光芒。
小屋旁边的松树三三两两地散布着,全都高大笔直。
村中还长有白桦树,一棵一棵散落在松树中间,因为枝干雪白,便很显眼,再加上蓬勃的树冠,似一把把大伞。
阿尔泰的气候和俄罗斯差不多,在禾木村的背后,就是中俄边境上的友谊峰,西伯利亚的风从友谊峰吹过来,随着地势降低,骤然变暖,便孕育出了这片浓密的山林。
村中有人骑马,在路上快速奔驰。
村子不大,从一家到另一家,原本不费什么事,但或许由于长久骑马的习惯,他们仍挺胸耸肩,把马打得飞快。
马儿大概也喜欢这样奔跑,从家门口蹿起,箭一般驰向另一处人家。
由于路途太短,往往只是倏忽一闪,便又停住,人从马上下来,进了房子许久不出来,留着马在外面,低头啃吃地上的草。
村里的图瓦人热情好客,他们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迎接着一波波游客的到来。
虎永刚几人跟随一个旅游团,进到一户图瓦人家家访,欣赏图瓦人的歌舞表演,倾听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楚尔”演奏。
【百度小知识:“楚尔”又可称之为“楚吾尔”,是一种草笛,是蒙古族图瓦人的民间传统乐器,也是汉朝时期在西域流行的“胡笳十八拍”乐器中的一种,吹出的声音深沉舒缓、悠扬婉转,美妙而又神奇。
更为奇妙的是,制作这一乐器的新疆图瓦人用的是一种名为“芒达勒西”的苇科植物。
他们把这种植物的茎杆掏空钻孔后调制成乐器,但只能用一年,第二年重新制作。
楚吾尔长60多公分,有三个音孔,三个音孔的位置都是用手指量的,这三个音孔能吹出五、六个音。
要想用它演奏出音乐,必须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
和竹笛相比,这种草笛几乎没有重量。草笛中空,一端有三个圆孔,各种美妙的乐音就是通过这3个孔发出来的。用丹田之气吹奏,吹孔置于嘴角,靠舌尖的振动发声。】
那来自千年的演唱,让虎永刚几人如痴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