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吴县。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微风拂面,但此时的魏延却心情沉重。
这段时间,江东各地的情报如雪片般飞来,让他的眉头始终紧锁。
据报,丹阳郡境内有一股山越部落趁乱集结,他们如饿狼一般,频繁骚扰周边村落。
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苦不堪言,流离失所。
而会稽郡的情况更是糟糕透顶,当地的土匪与豪强相互勾结,竟然公然攻打县城。
县内的世家豪绅虽然多次组织抵抗,但都被打得狼狈不堪,节节败退。
当魏延听到这些消息时,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
自从他踏上江东这片土地,他就将这里视为自己的根基,这里的百姓就是他的子民。
如今,这些不知死活的山越和土匪,竟然趁着征南军夺取江东全境的机会,肆意妄为,闹事生非,这怎能不让魏延怒不可遏?
他当机立断,立刻派人传唤徐庶、文聘以及安南军的将领们前来议事,共同商讨应对之策,并决定出征事宜。
魏延坐在议事厅的主位上,面色凝重地看着文聘等一众将领,缓缓说道:
“诸位,可还记得本将当初成立安南军的初衷吗?”
文聘听完,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当初将第一营和第四营合并为安南军的场景。
那时,魏延站在众人面前,慷慨激昂地阐述着安南军的使命和责任,他的话语至今仍萦绕在文聘的耳畔。
文聘拱手,恭敬地回答道:
“主公当初取名安南,其深意便是让我军肩负起守护南方安宁的重任。
同时,主公也将江东及交州的防卫大任交予安南军,这是对我们莫大的信任。”
魏延听完,微微颔首,表示认同。
他对安南军在夺取交州和此次攻打江东的战事中的表现颇为满意。
安南军不仅作战勇猛,而且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这让魏延深感欣慰。
然而,魏延紧接着话锋一转,沉声道:
“此次江东虽然已被我军成功夺取,但各地仍有不少匪患和山越不时骚扰地方,致使江东百姓不得安宁。
你们安南军能否对此坐视不管?”
魏延的这一番话,犹如一把火,瞬间点燃了文聘等将领的斗志。
他们齐声高呼:
“不能,不能!”
声音震耳欲聋,显示出他们内心的愤慨和决心。
文聘更是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抱拳请命道:
“请主公下令,末将愿率领安南军即刻出征,扫平这些匪患,还江东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魏延见状,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
他随即看向徐庶,示意他将之前商议好的作战计划详细地布置下去。
安南军要防守的疆域极为辽阔,当前,副统帅霍笃在交州南海,张南率军坐镇交趾。
如今,徐庶让文聘将吴县的城防暂时交给甘宁的锦帆军负责,然后安排各将率领安南军进驻各地剿匪平乱。
具体来说,文聘和士壹被派往丹阳地区,冯习和寇封则率军前往会稽。
这些将领们接到命令后,毫不犹豫地退出大厅,迅速执行各自的任务。
当大厅内只剩下魏延和徐庶二人时,徐庶似乎若有所思。
他凝视着魏延,缓缓开口道:
“主公,山越问题由来已久,而且情况相当复杂。
在此之前,它就已经牵制了江东军大量的兵力。
虽然现在安南军能够暂时平定这些叛乱,但恐怕难以将其彻底根除。”
魏延听后,眉头微微一皱,陷入了沉思。
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看着徐庶,问道:
“元直,你有何良策?”
徐庶拱手道:
“山越问题,根源在于其聚居山林,不服王化。
我们可以参照五溪蛮的迁徙模式,在剿匪平乱之时,推行教化,鼓励其迁出山林,引导山越人下山定居,从事农耕。
同时,招募山越青壮入伍,既增强我军实力,又能削弱其反抗力量。”
魏延微微点头,这明显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便开口称赞道:
“元直此计甚妙!
如此一来,既能解决当下匪患,又能长治久安。
本将想在吴县西边的太湖沿岸设立山越聚居区,制定吸引人的政策鼓励山越人迁徙过来。
太湖周边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正是开展农耕的好地方。”
徐庶眼前一亮:
“主公此想法极佳。
太湖周边若能发展农耕,不仅能安置山越人,增加粮食产量,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繁荣。
我们可以先派遣能吏前往太湖沿岸,丈量土地,规划村落。
再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如减免赋税、提供农具种子等,吸引山越人前来。”
魏延满意地点点头。
“就依元直所言。
另外,在招募山越青壮入伍时,要注重训练和管理,让他们真正融入我军。”
徐庶应道:
“主公放心,庶定会安排妥当。
待安南军剿匪平乱之后,便开始推行这些举措。
相信不久之后,江东便能迎来真正的安宁与繁荣。”
魏延望向远方,他的眼神异常坚定,仿佛能够穿透时空的迷雾,看到未来的景象。
突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宋朝的一句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这句谚语所描述的,正是太湖流域作为重要产粮区的地位,以及这里的粮食对于全国粮食供应的关键意义。
魏延的眼前似乎浮现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太湖周边,广袤的农田如绿色的海洋般一望无际。
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大地在向人们展示着它的丰饶。
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他们的生活虽然平凡,但却充满了安宁和幸福。
魏延坚信,只要众人齐心协力,江东这片土地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
他深吸一口气,然后果断地说道:
“就依此行事,你去安排相关事宜。”
站在一旁的徐庶立刻躬身领命,他的步伐稳健而有力,显然对魏延的决策充满信心。
徐庶转身离去,留下魏延独自留在厅内,陷入了沉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