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在这场代理人战争中,显然已处于劣势。罗马再打下去,所有的盟友就会相继灭亡。
罗马军团在血战中百炼成钢,蛮族士兵早已不是对手了。恐怕这个时候全世界也没有几支能与之为敌的军队。
英格兰并不打算从幕后来到台前,亲自与之交战。英王知道从中得不到一点好处,二虎相争,旗鼓相当的情况下必两败俱伤。
罗马向来与英格兰友好,在马其顿帝国内乱时期,甚至还结为密谋同盟。两国历来就有着同盟史。
结盟无疑是最佳选择。英格兰的野心亦可得到展现。到时候以友军的身份任意通行在罗马庞大土地上,借着罗马“远征的战舰”在更远的地中海区域开疆拓土。优秀的英格兰军队早已不耐寂寞。
“如果真是要结盟的话,那么我也表示欢迎的。
但是,奥古斯都若有诚意,就叫他和我见面谈。带着他的马其顿金剑。”
罗马外交官可能还不知道,马其顿金剑是当年帝国皇帝波达雷里奥斯订制打造的,剑鞘纯金,剑柄印有皇族独特的花纹。只赐给皇氏血统的族长,就是为了日后各分支远距千里,互不谋面时,一家人团聚便于相认。
这个时候恐怕只有,朱利亚·奥古斯都和英格兰国王英诺森一世还秘密保有这传世家族之证物。
“我们大执政官绝对是有诚意的,他说西班牙、高卢、日耳曼的命运掌握在您的手上。包括这些不知死活经常挑事的蛮族的领土,只要我们双方协商好,达成一个都满意的情形下,立刻从其领土撤军。
另外,罗马就会给你们提供最优贸易权。要知道现在能够和罗马人做生意的国家太有幸了。
你们的国度会财富翻倍,加快发展的步伐。
军事通行权,地图地理信息,情报知会权。
只要英格兰人忠于我们彼此的友谊,那你们就会成为继罗马之后新兴强国。”
“会面地点可以由奥古斯都定,我去找他都可以。
但必须会面,我才认可两国正式结盟。把这个给他看。”
说着英诺森一世拿出一个小物件,是种奇怪的标符,递给罗马外交官。
“好像在哪见过,一种希腊符号?还是什么信物?对,可能是信物。”
外交官踏上回程,心里还一直犯嘀咕。
“英诺森啊,英诺森,真是个怪人。刻板阴沉,不苟言笑。他不认同的就不可接受。
嗯~,别管他了,英王是同意这些结盟主张的。就看他二人有没有眼缘了。
诶?奥古斯都不也是郁郁寡欢,严谨严肃的吗?难不成编的套近乎的话是真的?
二人还真说不上来哪里有共同点,但就是有某种近似。”
亚雷提恩
奥古斯都拿在手中一看,立刻就明白了英诺森的什么意思。
那是古代马其顿将军调动军队的阴符。每位重要的家族成员或者被委以重任的大将军都有一对阴阳兵符,当内部人员一方交给另一方时,表示调令兵马或者汇合协助的意思。它属于一种暗号密符,严格保密,所以知道的人并不多。
“金剑。
难道英诺森要......
经过一番周折,奥古斯都、英诺森一世、克洛维、维钦托利、科尔蒂斯终于坐在了一张谈判桌前,签订了“亚历山大同盟条约”。这些人分别是当时罗马、英格兰、日耳曼、高卢、西班牙的元首或者国王。欧洲进入和平的全新时代。
五国领导人在阿莱西亚会晤,这里也正是各国的交汇处。原属于高卢,条约签订前被罗马人攻克。
条约宣布:
罗马与日耳曼、高卢、西班牙停战。
英格兰王国与罗马朱利亚家族正式结为军事攻守同盟、贸易同盟。
西班牙成为罗马附庸国,由坎特伯雷、卢西塔尼亚和加利西亚组成其国土。新迦太基、科尔多巴、奥斯卡变为罗马城市。
科尔蒂斯作为半岛公爵,在罗马的授权示意进行管理。
高卢以自治形式并入英格兰王国,包括这些地区:阿奎塔尼、雷恩、诺曼底、比利时,全部成为英格兰国土。纳尔榜高卢和阿莱西亚成为独立地区,归同盟国共有,税收上缴罗马,是欧罗巴同盟的内部枢纽。维钦托利伯爵领导自治。
马赛、米兰、帕多瓦、里昂正式变成罗马城市。
日耳曼联盟国被削弱分成两个国家。其中东哥特酋长国获得独立,与罗马结为同盟。领土有:哥特、马科曼尼、洛沃西采、伊里利亚、雅斯基。奥古斯都的意图就是把他们作为对抗斯拉夫弓骑军队的人墙盾牌。
日耳曼公国成立,英格兰的附属国。保持原来从萨尔茨堡到撒克逊,上下日耳曼的领土不变。克洛维封为撒克逊大公。
同盟条约把西欧打造成铁板一块,力量得到有效整合。
获得英格兰以及北方势力的支持,罗马北方家族更加权倾朝野,牢牢控制住元老院。南方布鲁图斯开始担心政局会对己不利。他们是否开始有所行动,还没有证据。但密谋发动内战的风声已经传遍罗马城的街头巷尾。
奥古斯都与英诺森一世早在阿莱西亚同盟大会之前就商讨多次。第一次会面是亲切愉快的。都佩戴着马其顿皇氏金剑,让叔侄二人看起来更加有不解之缘。这对阿莱西亚会议的主角根源于马其顿贵族。
这不是普通的闲聊叙旧,而是在分配利益,划分欧洲版图。
“不,英诺森,我感谢你的好意。但是我不能接受你的建议。
朱利亚与英王族同源同宗,我能做到的最大限度就是与你结成永固同盟。我们相互支持,彼此依靠。
却无法让罗马北部与英国合并为一个二元帝国。罗马是一个民主共和制国家,我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我必须做符合罗马风格的事才能获得他们的支持。为我打仗卖命的士兵都是罗马人,包括你也一样,你的臣民是英格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