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行拍悬疑片,自然是要交那笔授权费的;
可现在呢,在伪纪录片上,他却一分钱都不打算收;
这事儿引起的轰动,可远比郝行和高光想得还要夸张;
或者说,授权费这件事儿,早就已经有无数人反对了,只是他们一直保持着沉默。
而现在,借着郝行的这件事儿,沉默的火山它突然就爆发了;
这是一种久久的压抑之后深沉的爆发,震惊了所有关注此事的人。
这其中,自然包括郝行,他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
在某个深夜,始终无法入睡的郝行选择了走入深夜,在这个微凉的夜晚。
郝行的死没有改变任何事情,从老黄口中知道此事的高光,也流不下那一滴鳄鱼的眼泪:
“敬一个值得尊敬的导演。”
一杯酒洒在地上,这件事便像是突然淡出了他们的生活,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你现在可威风了,专辑爆火啊,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黄力波好奇地问高光,站在郝行墓碑前,叼着自己的烟,眼神中带着些许感慨;
都说人世无常,是真的无常啊。
“你少抽点吧。”
高光夺过老黄手里的烟,扔在地上用脚踩了,看了眼郝行的照片,
“我打算出本书,就写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该小说讲述的是青年诗人斯蒂芬寻找一个精神上象征性的父亲和布卢姆寻找一个儿子的故事。
斯蒂芬已经有了一个生理上的父亲西蒙·迪达勒斯,但是斯蒂芬只把他当成肉体上的父亲,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变得成熟,也可以成为一名父亲;
然而,由于父亲西蒙的批评和缺乏理解并没有成功。
因此斯蒂芬所寻找的父亲只能是一个象征性的父亲,这个父亲可以允许斯蒂芬自己也成为一名父亲。
布卢姆寻找儿子从很大程度上讲,则是因为他需要一个后代来巩固自己的身份和延续香火。
由此可见,斯蒂芬和布卢姆两人都希望,通过寻求为父之道来巩固他们各自的身份。
为什么要选择这部小说呢?
因为它通过描述一天内发生的单一事件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社会的缩影,通过对一个人一天日常生活和精神变化的细致刻画揭示了社会的悲与喜、英雄与懦夫的共存以及宏伟与沉闷的同现。
那么这本书是如何展开的呢?
该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三位普通人在6月16日从早上8点到晚上2点钟一天之内的种种经历。
它就是这么展开的;
不过,高光不打算说这么多,在和黄力波告别后,等车的时候,他从兜里摸出了一张纸;
是郝行写给他的一封信,信的内容其实非常简单,就一句话:
“怎会至此?”
是啊,事情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呢?
其实,郝行就是那个导火索,他只是一个诱因;
授权费的暗雷,早晚会被人引爆。
但郝行想不通这件事,高光一开始也不明白,现在他有些明白了;
但那离他还有些距离,那是电影圈的事情,那不是他需要关心的事情;
他甚至不是导演,只是一个普通演员,还只参演过一部电影。
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就像这句话说的一样;
而在功成名就之后,专辑大卖之后,高光的生活其实还是有变化的。
当然,“招魂”的大火只在小范围之内燃烧,还没有从这个圈子里烧出去;
它烫不到圈外的人,圈外的人也不关心这把火烧的旺不旺。
每个人都有各自在关心的事情,当高光投身写作,那张专辑就暂时与他无关了;
他在电脑上写着这个故事:
“体态丰满而有风度的勃克·穆利根从楼梯口出现。
他手里托着一钵肥皂沫,上面交叉放了一面镜子和一把剃胡刀。
他没系腰带,淡黄色浴衣被习习晨风吹得稍微向后蓬着。”
写着写着,高光还是忍不住停下了手上的动作,他握紧了右手;
他真的很想一拳打在某人的脸上,但从来不存在这样一个具体的人。
事情已经发生了不是吗?
高光心里如此想着,真的猛士应当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我就应该是这样的人!
高光一拳打在桌子上,手上的疼痛无法减轻内心的无名悲怆。
他才认识了郝行多久呢?
郝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在那一点一滴之中,高光知道他们认识的时间虽然短;
但他们已经成为了朋友。
朋友啊,是多么陌生的一个词汇,高光回想着自己曾经的人生;
那时候,他生活在父母的荫庇之下,还有三个姐姐照顾。
可他没有朋友,一个朋友都没有;
也许是有几个能说得上话的,但那绝对不是什么朋友。
最起码,高光自己不是这么认为的;
况且,毕业后也就再没有来往了,彻底失去联系的那种。
那能叫做朋友吗?
而此刻,他的一个朋友因为这样的事情突然离去了,高光的心里再次空了一个地方;
旁边是父母的位置,是三个姐姐的位置,也是曾经的他硬生生凿出来的一个位置。
高光看出了黄力波内心的伤,黄力波却没有看到高光内心的痛,因为他只看到了自己的悲伤;
绝大多数人都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很少有人能够在极度悲痛的时候,还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
这是可以理解的。
高光自然也理解黄力波。
他看着电脑上的东西,忽然按下删除键,将它们全都删掉了;
不,这不是他要的!
不是尤利西斯!
“以此记念郝行,我的一个朋友。”
高光缓缓敲下了这一行字,但这件事还是要和黄力波说一声的;
老黄知道后,愣了半晌,而后声音沙哑地说了一句:
“谢谢。”
有个人能为郝行写这样一篇文章,黄力波自然非常感谢对方;
高光却在挂断电话后,忽然意识到,自己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郝行;
是为了更多的人。
高光想到了鲁某人,以及他的那句话:
“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三月二十五日,我们欢送郝行的这一天,我独在教堂外徘徊,遇见老黄,前来问我道:
“老高,你可曾为耗子写了一点什么没有?”
我说:“没有。”
他就正告我:
“那你还是写一点罢。”
我想,这大概也是我如今唯一能为郝行做的事了。
那就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