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进如何,终归只是他自己的事情。科考仍然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第三场考试,是三场考试中,在士子们看来最为简单的一场。除了题量有些大之外,其他的倒也没什么。
一共三题,皆是策论。
第一题,小试牛刀,问的文教之事。儒家出身的士子们,自然在这一方面很是擅长,每一个应考的士子都能写下洋洋洒洒上千言。
第二题,安国全军之道。题目就这么六个字,出这个题目的是蔡邕。在出题目的时候,董明原本定下来的题目是“商君至,而秦国强,横扫八荒,一统六合,何也?”
打算借着科考,给变法定个性。只不过蔡邕却有不同的意见,倒不是说商鞅变法不好,只是蔡邕觉得商鞅最后的结局不太好。两人又商量了一番之后,蔡邕提出了这个题目。理由也很简单,眼下的大汉朝内忧外患,不久的将来必将会有大规模的战争来缓和释放国内的矛盾。这个时候提一下,也算是未雨绸缪了。
对此,董明表示高度的认同。因此也就同意定下这么一个题目了。再者说来,安国全军是孙子的思想,这玩意不会对董明推行新学造成太大的阻碍。毕竟兵家是最不可能成为一个社会主流思想的学派。
最后一题,董明出的题目,题目很直接:“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
齐桓公任用管仲而称霸,燕王哙任用子之而导致燕国大乱,一样的方法而结果不同,为什么呢?
题目虽然是用来考士子的,但其实就是董明在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通过科考,让士子们自己去思考,变法强国到底需要的是一个怎样的领导者。
董明的目的也不藏着掖着,就这么正大光明的摆出来,反而让很多保守派有些无从下手。再一个就是,哪怕是最为反对董明的那些人,也没有深刻的意识的科考的巨大威力。在他们看来,科考不过是一个新型的选拔官员的方式罢了。
威胁是有的,但是没有这么大威胁。因此,董明在科考这件事上虽然遇到了阻碍,但是阻碍并不是太大。相较于这些人的能量来说,眼下董明还不值得他们全力施为。
一个破落户罢了,哪怕攀上了董家的高枝儿,仍然没有被很多人放在心上。哪怕是你董明照耀千古,青史留名也没用。这天下最终还是不是咱们世家说了算?
第三场考试结束,所有士子都离开了校场。刘宏下令,封锁校场,数百名阅卷的官员住了进来。他们要在董明、蔡邕、孔融三人的带领下,七天之内改完所有的试卷,并且还要给出名次。前三百名榜上有名,余者来年再战。这三百名,只有三分之一是靠自己实力考出来的。剩下二百名,世家占了一百名,刘宏占了一百名。好在刘宏这一百个名额,他一个都没用,直接给了董明。
董明自然也不会搞什么暗箱操作,除了答应世家的名额之外,其他的全靠本事。
紧张的阅卷工作,没什么好说的。洛阳,考完的士子们在睡了一觉之后,第二天醒来忽然觉得空落落的。
连续做了三天的试卷,猛然间没事情做了,整个人都有些懵。不管是住店还是借住在亲戚朋友家里的士子们,在起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才意识到科考已经结束了。
空落落的感觉退散之后,没有一点轻松感,反而觉得更有压力了。
考得如何?能不能通过?成了压在每一个士子心头的千斤巨石。
白玉京,麋芳和甄尧两个人难得的没有请客,两人包下了第一楼,坐在对顶层笑谈着。
“某家读书不如甄兄,且包下着第一楼,为甄兄贺。”麋芳是个很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知道自己的那点墨水,也就是走个过场罢了。
“子方兄,以这一次科考的难度,子方兄其实是可以考过的。”甄尧是个认真的人,一字一顿的说道:“数千士子,真正能考过的是哪些人,想必子方兄也是心中有数。科考的难度不在于精深,而在于广博!而这广博,对于大多数士子来说,太不公平了。”
麋芳脸上没了笑容,然后道:“是也。某家....的确对通过科考有些期待。”
甄尧说的,其实是对的。还是那句话,世家大族表面上看,是掌握了财富和权力,封锁了上升渠道。但是说到最根本的,其实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教育资源。下层民众,哪有机会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又有几人能够得到相对来说全面的教育资源呢?
科考有失公允吗?董明觉得没有,他要的不是读书识字之人,而是有足够知识支撑自己施政的人。出身世家大族也好,寒门士子也好,普通百姓也好,董明唯才是举。在才学面前,一视同仁,这就是最大的公平。
当然,眼下董明还要跟世家苟且,但是以后会有诗和远方的。
金市的一家茶馆,张松、张肃带着吴兰高沛正在喝茶。四人是住在亲戚家里的。张家也蜀郡也算是大户,家里也有人在洛阳为官,因此四个人倒不用为住处烦恼。
“子乔,这一次科考,你有多大把握能够名列前茅?”张肃自家事自家知,单就学识和机智来说,自家的弟弟是强于自己的。他虽然有信心能够通过科考,但是却没有信心能够考多高的名次。
两百名左右,是他得到的一个颇为靠谱的名次。至于吴兰和高沛....吴兰还是有机会考到三百名左右的,高沛的话,眼下还是太难了。
“八成。”张松也没了之前的傲气,实在是算学一场,几乎将他所有的傲气都给磨平了。几乎每一题都要耗尽心血才能做出来,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八成的把握能够通过科考,至于名列前茅.....三成的把握能够前十。”
八成是谦虚,但是三成...恐怕就是真的。对张松,张肃还是很了解的:“也不错了。”
“是啊,某家还不知道能不能通过呢。”高沛喝着茶一脸羡慕的说道。
第三场结束之后,董明就宣布了一个消息,考中的士子,将参加殿试,由陛下出题,确定最终的名次。从此以后成为天子门生,平步青云。
高沛羡慕的是这天子门生的名头。
“对了,对于最后一题,你们怎么看?”张松忽然问了一句。
张肃闻言眼睛眨了眨,然后道:“子乔为何有此一问?”
“没什么,只是觉得最后一题,某家好像答得有些错了。”张松摇摇头说道:“昨天夜里某家就意识到了。”
“嗯?对子乔你来说,这最后一题应该没什么问题吧?”张肃觉得有些奇怪。自己弟弟过目不忘的本领在,这种题目不至于答错吧。
张松摇摇头:“某家的意思是,搞错了尚书令出题的用意。大家在做题的时候,是不是针对管子和子之的功过得失进行了论述?然后给出了结论?”
张肃和吴兰闻言点点头,高沛则一脸平静的说道:“某家都不知道子之是何人,只是夸赞了一下管子。”
“额......”张松愣了一下,然后继续道:“也是某家做题做的脑子不灵光了。这一题看似在问子之和管子,实际上问的却是当朝之事!眼下国家要变法,科考出这一道题目,实际上是在问,什么样的人适合成为变法的主持者。”
“啊!这么一说,倒真是如此!”张肃恍然大悟:“那这么说,我等答错了?”
“那倒不至于。”这个时候一个陌生的声音插了进来。张肃四人了过去,却是旁边的桌上,坐着一个姿容威仪的年轻人,刚才便是这人插话。
这人不是别人,是董明记在本子上的张既。
张既一大早起来之后,也有些压力,踱步晃了一会儿之后,见到这茶馆开门,便坐了进来。没成想就遇到了张肃等人,听他们谈话知道他们也是考生之后,便忍不住想要攀谈一下。就好像高考刚结束的考生,见到同为高考生的陌生人,总想交流一下考试内容一样。
说起来,自从白玉京二十四小时不打烊之后,洛阳的大小店铺渐渐的也增加了营业时间。而董明也乐得如此,因此也给了这些人一个方便。
“在下张既,也是这一次科考的考生。刚才听到几位兄长在讨论这一次的考题,因此便多嘴了。还望海涵。”张既连忙道。
“无妨,大家都是同年,不妨做过来一起?”张肃邀请到。
张既自然不会拒绝。
众人通了姓名,然后张肃问道:“刚才德容刚才所言不至于是什么意思?”
“最后一题,诚如子乔所言是问的今时之事,但是专论管子和子之的优劣得所,又有什么错呢?毕竟题目就是如此!”张既笑着道。
“这倒也是。”张松也明白这个道理,不过还是皱着眉头道:“但是若是能借古说今,恐怕更能得到考官的赏识。”
张既点点头,没有说话,但很明显是非常认同张松的话的。
“都考完了,现在说这些也没用。”高沛是最轻松地:“还有七日,便是放榜的日子,某家就祝各位兄弟,榜上有名了!”
“哈哈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