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两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至少要以十年为时间单位才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要三十年以上才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董明跟学生们聊到了半夜,将自己的计划一点儿一点的拆开了,揉碎了告诉他们。当然,只是说了其中的一部分,关于科考和新学的部分。至于其他的,董明没有说,关键是,现在说了也没太大的用处。
在董明跟学生们聊天的时间里,不间断的有人投上拜帖,想要拜见董明。当然不是今天,而是之后的两三天,至少十几个当朝的大臣送来了拜帖。
与此同时,蔡邕还派了一个下人过来,带了一句话。只是普通的道喜,表达一下老友重逢的喜悦。
事实上,蔡邕更想自己来一趟。但是一个当朝太尉,夜访太常,这事儿传了出去,不知道会变什么什么幺蛾子味道。
不管是什么时代,只要是皇帝还在,高官们私下里还是要保持距离的,不然高高在上的陛下们可不会觉得放心。
到了后半夜,董明觉得乏了,便停了下来,让徐庶招呼大家留宿。荀攸是个没官职没品秩的大闲人,笑眯眯的答应了下来。
荀瑷和戏志才则要回衙门,明天一早他们还有公务。王韦和刘威倒是留了下来,他们俩本身就在洛阳城外任官,这会儿肯定是出不了城了。
翌日,董明睡到了日上三竿的时候。醒来之后,董明换上了官府,他得去坐班。
太常,掌建邦之天地、神只、人鬼之礼,吉凶宾军嘉礼以及玉帛钟鼓等威文物的官员,即唐虞的秩宗、周朝的宗伯、秦朝的奉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地位十分崇高,兼管文化教育、陵县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
.简单的说,董明地位很高,九卿之首,只在三公之下。可是真正掌握的权力却非常小....军政财,全都不经手。
到了署衙,董明被两个小吏迎了进去,到了正厅,太常各部门所有的主事官员,十四博士都整整齐齐的端坐着等他。
这让董明很是意外,他本以为会有不服管教的家伙给他一个立威的机会呢。
不过属下听话,他也觉得省事儿。踱步走到首座,坐了下来,笑着道:“某家董明,添为太常之职,诸位同僚今后我等可要携手共进啊。”
场面话,说了那么一句,然后大家寒暄一二,也就散了。虽然太常是个清水衙门,但毕竟是九卿衙门之一,该有的忙碌样子还是要做出来的。
刚才寒暄的功夫,董明记住了自己手下这些人的名字和官职。首先是太常丞,也就是董明的佐官,姓王,出自太原王氏,名叫王方。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看起来有些沉默寡言的。不过董明倒是通过【眼力】技能,看到王方内政值中,高达九十的文化值。是个文化人没错了。
太史令,叫张枢是一个性格古怪的老头子,看谁都有些不顺眼的样子。对此,董明只能表示,史学家就是脾气硬。
博士祭酒是赵岐,一个很传奇的家伙。去年这哥们还是议郎呢,今年不知道咋了,就成了博士祭酒。桓帝时因得罪宦官而逃至北海卖饼,被孙嵩救至家中。孙嵩也是个妙人,将他存在墙壁中好多年,后来遇到了大赦才放了出来。
延熹九年的时候,成了司徒湖广的马仔,后来成为荆州刺史,按照这个节奏,他应该九卿保底,三公有望。
结果被卷进了第一次党锢之祸中,被囚禁了十多年。一直到去年才走马上任,成了议郎。不过大概是人老了,不想管事儿,就来太常这个清水衙门混日子。
这老头,快七十岁了。董明都担心他活不到来年。当然了,事实上这老头活到了九十多岁才死,就寿命这一块,拿的死死地。
太祝令,凡国祭祀,掌读祝及迎送神。太祝令是个很圆滑的胖子,一笑起来眼睛都快没了。三十出头,姓周名文。出身寒门,天然对董明很是亲近。
太宰令,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凡国祭祀,掌陈馔具。太宰令叫王鹏,是个干瘦的文士,西凉人。董明大概是受到了印象中贾诩和李儒的影响,总觉得西凉的文人都阴恻恻的。
大予乐令,掌伎乐。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掌其陈序。大予乐令,叫陈乐,是个乐呵呵的年轻人,年龄应该跟董明相当,二十七八岁。据他自己所说,他还是蔡邕的学生。这个念头倒是没人敢冒充这个,听到陈乐的话,董明就知道这肯定是自己人。同时也为蔡邕点赞,当了这么多年的官,也学会塞人了?
事实上,蔡邕压根就不记得还有这么个学生了,董明是典型的想多了。
高庙令和世祖庙令都不在,人家都在长安看坟地扫墓呢。
这些人中,王方必须争取过来,如果不能,董明就得考虑换人才行。赵岐是经学大家,又接近七十岁高龄,别说董明了,就是刘宏见到他也得装孙子。这人能争取就争取,不能争取就放着不动即可。
陈乐是蔡邕的弟子,算是自己人。周文的亲近之意董明能够感受到,知道这也可以当成自己人。王鹏嘛,阴恻恻的,看不出喜好,实在不好说。不过也可以先接触一段时间看看,能争取就尽量争取了。
第一天,没什么工作。这个时候不年不节的,也没有告官上任,刘宏更是因为身体不适,这些年也不瞎折腾。太常的日常工作已经变成了维持太学的运作和听几个博士吹牛啵依。
到了下午的时候,蔡邕有请,董明径直去了他坐班的地方。到了地方,董明跟蔡邕的属官打了招呼,然后来到蔡邕办公的地方。
进去之后,蔡邕示意了一下,随侍的小吏和帮忙的文书们,知趣的走了出去,并且将门带上。
“伯照,请坐。”蔡邕笑着说道。
董明点点头,走到蔡邕对面的软榻上,跪坐下来,道:“这跪坐实在是不方便,改明儿某家发明一个新式坐具来,也让大家轻松一下。”
蔡邕闻言笑了笑:“哈哈哈,某家倒是相信,你董伯照可以做出来新式坐具。”
董明摆摆手道:“不说这些,伯喈兄找某家来,是为了科考的事情吧?”
“没错。”蔡邕表情变得严肃起来道:“这件事....百官的反应很大。关键是很多同僚并不想配合。”
董明笑了笑道:“钱还是人?”
蔡邕叹了一口气:“没钱也没人。”
“早就料到了。”董明笑眯眯的说道:“天子...让你来做这件事,就是给那些人机会使绊子呢。别看咱们陛下每天跟玩似的,这平衡之道,可是稔熟于胸啊。”
“噤声!”蔡邕脸色变了变道:“伯照,你还是如此,直言不讳。”
董明摇摇头道:“你是太尉,再怎么也不可能去管太常的事情。让你去做,就是让他们有借口阻挠嘛。不过陛下肯定是想做这件事的,不然朝堂上也不会快刀斩乱麻似的定了下来。所以.....”
“所以什么?”蔡邕连忙问道:“伯照是不是有什么好计策?如果有的还请告知某家。”
董明摊了摊手道:“什么也不用做,没钱没人,啥也做不成啊。你这些日子,就如此即可。”
说着董明挥挥手,蔡邕低着头靠近了董明。
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的交代了一番之后,董明笑着道:“如此,可明白了?”
蔡邕脸色有些怪异,半晌之后才摇着头说道:“这样做真的好吗?是不是有些......”
他想说的是,是不是有些阴损了。转念一想,董明是在帮他,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董明笑着摇摇头道:“当官嘛,正人君子死的早,也做不成事儿。想要做成事儿,一定要狠,对别人狠,对自己也要狠。”
“这....”董明的这一番鬼话实在是颠覆了他的三观。
“照我说的做就行。”董明笑着道:“这件事势在必行,还要借机打压一下那些人的气焰。他们不消停一会儿,咱们以后还有的忙。万一事情办砸了,说不定就要丢官了。命...说不定也没了。”
“不至于吧?”蔡邕觉得很难相信:“大臣的体面还是要有的。”
董明看了一眼蔡邕,然后道:“以前是党争,是大家争夺在朝堂上的话语权。这事儿谁也不能保证稳赢,所以各留一点儿余地,大家都不会死。眼下咱们要干的事情,不亚于刨人家祖坟,等世家都反应过来了,咱们如果没有做好准备的话.....”
蔡邕沉默了
董明笑着道:“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某家就护着伯喈先生你,杀出这洛阳城,将这些蝇营狗苟杀他个干干净净。”
董明说这话的时候虽然面带笑容,但是蔡邕却明显感觉得到,他是认真的。
“伯照....”蔡邕想说些什么,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他知道,像董明这种人,平日里是个好好先生,但是有些事情一旦认定了,那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伯喈兄,依计行事即可。”董明劝道:“如今我等既然想要改变大汉朝,就必须主动出击。坐以待毙...就真的死了啊。”
“既然如此...那好吧!”蔡邕下定了决心,他也豁出去了。政治这玩意他不懂,这些年磨练出来的那一点儿政治智慧,让他很清楚自己走到了三公之位,想要安安稳稳的下来,就落在董明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