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队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南,在一处平坦的海滩处停下。
此处的景象和周书灿所画的盐池很像,大片的平坦开阔地,海风吹拂的海浪比别处温柔,沙滩上也没有什么礁石暗滩。邱和姜启、子库商量后,认为先在此处驻扎下来,观察是否能成为煮盐基地。
不远处的山林中听到野兽的鸣叫声,有野兽的地方肯定有水源,姜启和子库分别带领人去附近寻找水源。
离开海滩的地方都是荒野,聚集着各种叫不出来名的野兽。商队带着锋利的武器,已经具备很强的荒野生存能力,那些在暗处的野兽,并不能给队员们带来实质性的伤害。
子库带领队员边走边用大刀开路,砍去一些阻碍前进的灌木植物。此处荒野的植物并不茂密,也可能是因为冬季的缘故,但又因为临近大海,湿润的空气还是要比内陆的温度高一些,周边高大的树木不多,杂乱无章的灌木很多,增加了队员们开路的难度。
根据这几天下来的经验,子库知道从海滩向荒野前进不远,就可以看到水塘。只是河塘水会根据离海的远近,区分水的苦涩度。
今天他这个小组非常幸运,在还能看到宿营地的地方就找到了小水塘。水塘的水还是小溪水,这让子库更加欣慰。根据经验,一般这种水塘的水会甜一些。
他三步并作两步,大声喊:“快,这个水塘的水干净。”
不用他过多的吩咐,队员们就自觉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有的队员小心清理水塘周边杂草;有的队员检查水塘里有无动物尸体等污染源;有的队员开始用石灰消毒水塘;有的队员开始用铁锨挖水沟,引水塘的水到水沟,再用泥土封起来,起到过滤水质的作用。
经过队员们共同的努力,他们带的盛水陶罐,很快装满饮用水,开始返程。
……
邱和乙是负责宿营地的,主要是考虑邱能和他的族人配合的好一些,做一些营地的琐碎杂事。
这次跟随商队南下邱的族人有五十来人,为男性青壮年。能凑出来这么多人也是得益于农闲,邱的家乡是一年一熟的种植庄稼,冬季自然而然就是农闲时节。他们被商队招募后,和队员们一起被分成几组,大家相互配合分工合作。
邱查看了周边的环境,认为此处很适合作为晒盐场。
商队从到达海边向南,已经走了一天了,根据小公图上画的路途,最多走两天就到淮河边。之前也有类似此处的海滩,他相信继续走也会有类似的海滩,他不想再继续勘探下去了,感觉从一半的距离向上下两边推进正好。
他让宿营地的人去清理营地周边的灌木和树木,平整营地周边的路面,利用灌木和树木做简单的窝棚,埋锅做饭,隔离出来卫生区等等,他准备把晒盐的基地设在这里!
商队自从离开鄫国后,就再没有见过原居民,他们用的一切物品全依靠商队自己带的,包括各种劳动工具,斧头、铁锯、砍刀、麻绳等等。清理周边环境的邱族人并不缺工具,他们缺的是对工具的熟练度,邱耐心的教他们如何更快的使用工具。
“这样,哎,对了……”
“不是,要这样用力……”
“你的胳膊向下用力……”
“哎……不行,这样用力会把铁锯掰断的……”
……
乙负责安排做饭事宜,他感觉自己是最不用表现存在感的那个。他深深的感到自卑,没想到仅仅一年的时间,他就和邱、子库他们拉开了距离。
在这趟旅程之前,他不认为他和新村的总管们有什么差别,大家只不过是负责的区域不同罢了,实际工作都是一样的。可跟着商队出门这几天,对他的触动太大了,三位总管的能力,远远超过他很多,他不得不自愧不如!
商队人员食用的粮食,全部由新村拉出来的,并没有拿邱族人的粮食。这是因为邱知道他族人种地是一年一熟,粮食仅仅果腹,他没必要征集族人的粮食,加重族人的负担。
乙做饭完全贯彻邑食堂的作风,量大,随便吃!且还有轱他们边走边狩猎,不停的给队员们加餐补充能量,乙更不会克扣邱族人的伙食。
子库领着人带水回来,大师傅拿到水欢喜的去做饭了,子库又领着人加入搭窝棚行列。今晚商队在此宿营,多搭把手搭出来一个窝棚,就会少一个人夜晚挨冻。
商队的人相互合作,没有人计较谁多干活谁少干活,大家伙只有一条心,煮盐,卖钱!
这次基地的选址很幸运,子库寻找到的水源是活的溪水,查询到这个情况后,基地便毫不动摇的选立在此。
基地设立后,晒盐工作也开始了,队员们被分为两组,一组人按照周书灿写的步骤开始晒盐,一组人开始建设基地。
晒盐队员们不熟悉,需要一步步的慢慢摸索。建设营地队员们可是特别熟悉,他们可是参与了新村的建设,按照新村模式,砍伐树木,搭建大棚,挖保护营地的水沟等等,干的特别欢实。
邱曾经问过周书灿:“为什么要修建营地的时候都要挖水沟?”
周书灿一直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他也不知道。不知道原因并不等于不去做,他所见的古代每一座城池,都是有护城河的,这肯定又它的道理。因此,他也要求每个宿营地周边,也必须有水沟。
……
基地建设按部就班的进行,这就需要从新村继续拉大量的物资,姜启和乙回新村就是回来拉粮食和工具的。
姜启继续说:“小公,按照您教的办法,我们是完全能够晒出来盐的,只是现在天气冷,晒盐的时间可能有点长。但是据我所知,我们的办法要比齐国的煮盐法省事省力很多,我相信,下次我再回来拉东西,就能拉回来食盐了。”
乙也跟着说:“小公,我能不能继续留在新村?帮助姜启运粮食到基地。”
乙是闵父的大总管,周书灿从内心来说不想把他留在新村,但是既然他已经提出来了,怎么也要给一次面子吧。他越来越感到他现在事事都会妥协了。
“行,乙总管,你先协助启公继续运送物品。现在是过年期间,新村这边的确是需要人手。”
他说的话是模棱两可的话,没有堵住乙,也没有答应乙留在新村多久。他相信乙也是聪明人,不需要他反对,乙就会自己提出来回邑协助闵父。
乙高兴的说:“谢小公。”
周书灿赶紧制止,“哎,你别这么早谢我,我有一个顾虑,就是基地的安全问题。基地那边一定要挖深沟,修高墙!一旦我们的盐出来了,肯定很快会有人觊觎,我们不能不从开始就增强防卫能力。新村现在的武器不多,需要人从邑里拉回来,午胥现在在邑里,乙总管,这一趟恐怕还需要你跑一趟,把武器拉回来。”
乙不想回邑,怕回去就出不来了,他实在不好意思对子马说“我不想在邑”!
可此时的情况,他不得不说:“嗯……行,那我就跑一趟,顺便我也跟主公说一声,忙过这一段我再回邑。”
新村到邑骑马当天就到了。如果不是考虑安全问题,单人匹马就可以走。只可惜为了安全考虑,周书灿不允许单人匹马来回新村和邑。
他看着乙说:“行,那就速去速回!”
乙回邑拉武器,姜启就要在新村浪费时间等着他,周书灿感觉没有必要,一个运输队真的没必要两个总管同时在,他就让姜启拉着粮食先走了。反正是基地需要很多的物资,等乙回来新村,可以再组织一个运输队护送到基地。
姜启带着运输队走了,新村去邑参加祭祀的人员回来了,周书灿为了防止回新村的老祖们给他找麻烦,用花朵的间谍事件,再一次把老祖们推销出去,让他们四处去拉人来新村干活,新村需要大量的人员烧砖和盖房子。
天寒地冻,老祖们不愿意出门,周书灿不知道哪里来的火气,在大棚内和老祖们吵起来了。
他一拍桌子,大声说:“不是我不体谅你们,而是你们根本不体谅我。你们不是没看到,间谍就在我们身边,我一点也没有吓唬你们。现在是间谍,之后很快就会来围攻,你们说说,我们拿什么来保护新村?我要修建城墙的想法错了吗?”
公羊单也跟着搅合,劝偏架的说:“老祖们,老祖们,息怒!息怒!”
“你们想想啊,你们也是在新村建了房子的,新村有闪失,谁都跑不掉的。你们真以为一有事你们躲到汶上城里,就能躲的过去吗?老祖啊,我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一条心,才能度过难关。”
周书灿也附和公羊单的话语:“老祖,我们都是一家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说我败了你还能好过的道理。你们也知道,新村真的没人了,我总不能让小娃娃们出去吧?都跟你们说了,会给你们配备马车牛车,不会让你们走着去的。只要你们能拉回来人,我还按照人头费给你们钱。何乐而不为呢?”
他这次是真的急了,不仅仅是为了新村城墙的砖,也是为了基地围墙的砖。
他想起来基地南边是吴国,就心急如焚!面对吴国,基地简直没有一点防卫能力,必须尽快盖起来城墙,不然辛苦建设起来的淮盐基地,就是等着别人摘果子,他说啥也不能做为他人做嫁衣的事。
他和公羊单两面夹击,说的老祖们失去辨别能力。
“老祖,你们只需要到一个邑城游说一下,就像上次一样,告诉他们我们招工就可以了。来不来是他们的事,没有强迫说一定让他们来。你们也知道的,就凭我们贴出来的管饭的条件,没有工钱都有人来的,这我又不是骗你们,你们上次不也是去招人了嘛。”
老祖们从气愤到无奈,钱帛动人心,他们也不能免俗,更何况这是为了新村的事,烧砖盖城墙,他们自己了也受益的。
一位老祖看看周围其他的老祖,硬着头皮挑头说:“子骞啊,不是我们不愿意为邑出力,的确是我们年龄大了,腿脚不方便。你也知道的,上次我们就把我们的亲朋好友都喊过一遍了,这次是实在没有认识的人了。你说说我们都这么大年龄了,也不认识人家,贸然跟人家说我们新村招人,人家也不相信啊。不是我们不去,而是感觉没脸跟人家说,挺难为情的啊。”
失败的理由千万条,成功的理由只有一条。周书灿感觉他焦虑的都要崩溃了,可这些老祖们就是不配合他!
他实在没有耐心了,不耐烦的说:“老祖,不是我威胁你们,是我啥话都跟你们说尽了,你们还不是不答应,那我只有采取措施了。从现在起,你们家里只允许有一个人正常上班,其他人都给我去拉人,拉人的费用自理,谁让你们不配合呢!”
公羊单见小公没有了耐性,赶紧说:“小公,小公,冷静,冷静!老祖们没有说不答应您啊,您可不能这样,这一点我可要代表老祖们批评您了。”
他停顿下说:“小公,您看这样行不行,也让老祖们想想,等明天给您答复,如何?”
周书灿也知道不能把问题搞僵,对立是不解决问题的。缓和下语气说:“行,公羊士,这个思想工作就交给你了。”
今天总算是结束了,老祖们松了一口气。他们虽然也知道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但还是能拖一会儿算一会儿。没办法,人的懒惰心就是这样。
老祖们走了,周书灿也松了一口气,小婢女开始收拾大棚。边收拾还边抱怨:“我都说了好几遍,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地吐痰,这些老祖们怎么就不听呢?你看看,怎么能这样呢?”
周书灿哭笑不得的看着小婢女,这些人一辈子的生活习惯,哪可能立马说改变就能改变。知足吧,他们没有到处吐,而是吐在痰盂里已经是好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