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通过把守森严的关卡,包统探出头最后看了一眼身后的益州,随后他关上了窗户。
通过了夏国的关隘之后,他们进入到夏国腹地关中平原。
包统现在身无分文,要不是做生意的朋友章成好心捎他一程,他现在连出益州都做不到。
经过了十多天的行程,他们抵达了长安外围。朋友此时要北上并州,他们二人也就在此处分别。
“多谢章兄带我来到夏国,统,感激不尽。”,章成却拍着圆滚滚的肚子,大笑道:“包兄此话差矣。包兄,苟富贵勿相忘啊。”
谁能想到,一个穷书生能富贵到哪去,更何况现在包统连工作都没有,养活自己都是个问题。
章成临走前给他留下了些齐国的钱。齐国的钱在哪都很受欢迎,这些钱份量很足,几乎没有偷工减料。这也是一种默认的通用货币。
包统现在最大的资本,就是自己是巴蜀名儒吴昭的弟子。吴昭的同门师弟童逸民,就在长安居住。
在他人的指路下,包统终于找到了童逸民的府邸。他扣动大门,递上师傅给自己写的推荐信。
没等多久,仆人就再次打开大门,请他进入到宅院之中。
这宅院内部修的也是典雅,树木郁郁葱葱,有些大隐隐于市的意思。在仆人的指引下,他来到了童逸民所在的书房外。
书房内端坐着五日,坐在正位的就是童逸民,而他左右两边的,则是两位身着寻常衣物的中年人。在大堂中央,还站着两位年轻人。
“包统拜见师叔。”包统按照礼法行礼,童逸民轻轻颔首道:“包统,你师傅的信我看了,若是你真的有真才实学,老夫必定举荐你。”
说完之后,童逸民的视线,又飘向位于正中间的年轻人。“你们二人觉得,该如何辅佐君王?”
左手边的年轻人道:“治大国如烹小鲜,家国大事更当稳重。应劝说君王以仁德与礼法,治理国家。”
右手边年轻人道:“师兄所言甚是,若是君主仁德,天下自会安稳,百姓安居乐业,大业可成!”
童逸民抚须看起来并不是很满意,他对包统道:“包统,你觉得应该如何辅佐君王?”
包统上前一步,他躬身道:“弟子以为,只有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陛下才能真正做到治理国家。”
“哦?”童逸民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包统接着说道:“陛下所想的,就是上下一心,众百姓无不听从于天子的号令。而我要做的,就是帮助陛下做到这点。”
“若是君王残暴,你的所做所为不就是为虎作伥吗?”,左侧的青年率先发难,言辞犀利直中要害。
包统大袖一挥,他说道:“想要在天下贯彻仁义礼智,那就离不开朝廷的支持,只有得到君主的支持,儒家才能有长远的未来。”
他接着说道:“只有借助朝廷的手,把儒门思想贯彻下去,这才能建立诸位所想的那个未来。”
现如今天师已死,天师府也彻底沦为宗教场所。思想上的战争已经爆发,这不是靠讲经,就能获得更高的地位!让更多人信服自己的思想,这才是儒家的出路。
只有彻底和社会融为一体,儒家才能做到不破不灭。
这一套说辞简直就是另类,童逸民对两位中年人道:“此子,可入宫伴随陛下左右?”
一位中年人道:“陛下身边缺少谏言的人,你要是愿意,我可以保举你伴随陛下左右……”
包统道:“诸位先生如此关照我,弟子想不明白。”,另一位男子道:“我们这是为了夏国的未来。”
等到他们二人走后,包统才从仆人那的知,那二人分别是当朝太傅,儒家大儒—谢铭,参知政事兼大理寺卿—唐绍斌。
这二人确实说到做到,真的把包统安插到皇帝身边。包统在举荐下,成为了一名谏官。
在童逸民的带领下,包统登门拜访了这二位大佬。他们与童逸民都觉得,包统这套理论,确实更适合未来儒家的发展。
齐儒现在遵循旧制,齐王田奇甚至还公开表示,自己非常讨厌那些,动不动就讲大道理的儒生。
哪位君主何尝不是这样?若是儒家总是约束君主,恐怕他们会碰到比焚书坑儒,更加可怕的事。
既然打不过,那不如直接加入。君主若是能够保证权威,借助君主的意志把自己发展起来……
这也就是包统这套理论的最终解决,也是他们想看到的。
禹启越发觉得管理很难。有些地方的豪强,长期盘踞在一个地,百姓畏惧豪强,朝廷想要实施某些政策,甚至需要豪强帮忙。
“陛下,前几日池阳县令病故,还请陛下决定新的人选。”,一旁的宦官递上吏部送上来的推荐函,这些人选都是吏部早就准备好的。
看到这些人后,禹启反倒是眉头紧锁。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长安大官们的族人。难道偌大个朝廷,还找不到一个平民了?
“就这些人吗?”宦官敏锐的察觉到,陛下对这些提名并不满意。他说道:“吏部说,这些是最适合出任池阳县令的人选……”
“最适合?”禹启的这句反问有点意思,宦官接着说道:“陛下,池阳县两年换了四位县令,老奴以为,陛下最好派亲信出任县令。”
这倒是提醒禹启了,这个池阳县两年死了四任县令,虽然每次都是各种意外亦或者病逝……但这也未免太巧合了,看起来这里有问题。
禹启不想派出御史打草惊蛇,他决定从身边选人去出任县令。经过层层筛查之后,一个叫做包统的年轻人,进入到他的视线内。
这一晚禹启召见包统,他对包统道:“你是益州人?”,包统答道:“臣是益州成都生人。”
“那你为何北上来夏?”
包统道:“因为南朝群臣目光短浅,覆灭不过是时间问题。”,他的这些话,倒是勾起了禹启的兴趣。
禹启道:“楚国兵强马壮国富民强,你如何看出他必定覆灭?”,包统躬身道:“若是想要光复领土,楚国就该改国号为康,并且北上收复关中西凉,这才能有机会复兴。”
“若是不平定后方,如何北上?”,包统道:“江东已经十户九空,早已经疲惫不堪。即使拿下江东,也未必能讨到什么好处。”
禹启道:“亦或者北上豫州,从返北方。”,包统摇了摇头道:“豫州虽然富裕,但没有战马,而且还没有险要的地形。”
“拿下豫州反倒有可能,刺激到夏国与齐国,他能要是联合绞杀,楚国恐怕会南以再次北伐。”
经过这么一番分析,貌似确实只有西北,才是出国的出路。
公输家征讨夏国名正言顺,而且夏国国力弱于齐国,这里盛产战马,也是组建骑兵的关键。
禹启突然话锋一转,他反问道:“若是你不服从政令,该如何是好?”,包统深吸口气,他知道这应该就是最后考研了。
他说道:“目无王法,应当按照《秦法》判决。”,禹启道:“那要是地方豪强挟民自重呢?”
“当以拉拢分化为主,拉多数打少数。”,禹启点了点头,对包统道:“朕要派你去池阳当县令,你回家后准备准备吧……”
户部不止一次的表示,包统并不是最佳的人选。但禹启的态度非常坚决,他反问户部尚书道:“你难道是是在教我该认民命谁吗!”
众人连忙低头,不敢直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