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京,文森接到电报,第一时间拜见李哲。
“哈哈哈,朕就知道,高卢国是夏国的铁杆盟友,放心,朕会派军队和军舰去欧陆。”
文森眉头上扬,“谢陛下。”
“嗯,这样,朕在西非摩洛哥临时租当地的军港,军港附近建一个军营,等事情结束后撤离,我国军队就先不进入贵国境内,以免引起欧陆各国的紧张。”
“若有他国干涉,这个地方暂时由我国军队接管,作为进攻的中转站。”
李哲在地图上指了指摩洛哥军港的位置。
文森看一眼,不是什么主要的地方,“陛下想得周到,外臣会向国内汇报。”
“朕是会为盟友考虑的,当然,建军营的钱由我国来出,贵国出人就行。”
李哲可没把自己心里的计划告诉文森,不然高卢国会大呼上当。
毕竟这个基地后面有大用。
文森走后,李哲找来李志安、林步昌、张明宇,商议计划。
倭国战事结束后,林步昌和张明宇回到帝京,后续的事情由童正伟和李昭处理。
“陛下,建设一个容纳三十万人的兵营至少要两个月,臣建议先排海军和陆军一个军前往,配上后勤部队,陆军人数也达十万人,用在伊比利亚国足够了,欧陆若真打起来,高卢国是主力。”
“陆军过去,先搭野战帐篷也行,据情报说,西非天气炎热,冬季不冷,但气候病或小病容易出现,不能一下拉几十万人过去。”
李志安根据分析过的地理条件建议。
“嗯,李卿说的有理,你们回头做一个详细计划,包括军营的建设图纸,钱是帝国出,我们是甲方,一定要建得满意。”
李哲微笑说道。
“陛下,若是走一趟,没必要这么大费周章,莫非陛下有其他的考虑?”张明宇看出来有些不对劲,他刚从战场下来,脑袋里装满了战略战术。
按照皇帝陛下的性格,不可能为了派兵这点事去建一个大军营,上次五小强那么硬气,靠的还是高卢国。
“没错,你们看地图,朕要等明年开春再打沙俄,但在这之前,朕会先解决剩下的三国。”
“伊比利亚国若妥协,那么基地是用来威胁罗马国和奥利国的;若伊比利亚国不妥协,那么基地是用来进攻的。”
“打完伊比利亚国,朕还要威胁其他两国赔偿交款。”
“去年用战争和威胁获得了十四亿鹰镑的收入,这三个国家,每个国家至少五亿鹰镑,加上倭国的赔款,未来十年的军费都不用担心了。”
李哲觉得,打仗来钱快啊。
李哲的计划一出,三人眼睛有光啊。
军人最喜欢什么,一是打仗,二是军费。
“陛下放心,臣等一定办好军营。”李志安高兴接任务。
李哲点头后继续问,“嗯,那陆军和海军,你们准备派兵?”
林步昌沉思一下,先回答,“陛下,由王孝宽率第三分舰队前往吧,倭国和鹰国的战事未结束,海疆还需要战舰保护。”
建造中的第二舰队要年底才能全部服役,第三舰队要后年,接着造舰计划会停下来。
张明宇随后回答,“陛下,陆军本来第一军最适合,但第一军驻防南洋,任务比较重,所以,第二军先前往吧。”
其实,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是王牌部队,三个军长可以独当一面,是未来的集团军司令人选,多多历练有好处。
李哲同意两人的提议,“嗯,那就这么办吧,半个月后出发,抵达后,朕会让外务部对伊比利亚国下通牒。”
这时,李志安提醒说道,“陛下,若继续增兵欧陆,臣担心普鲁士国会干涉,据柏林的军情人员传来消息,沙俄特使极力促成普国和沙俄联盟。”
“而且,威廉三世也在计划寻找盟友,一起对抗高卢国和帝国的同盟。”
“这个事情朕有考虑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若是引发世界性大战,对帝国来说得不偿失,但普鲁士国好像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就算两国结盟,能干涉的意向很小。”
李哲说出自己的分析。
提到沙俄,李哲想到波斯那块大坑。
“波斯那边情况怎样?”
李志安走到地图前面,用地图棍指向要说地方,“沙俄派出军舰封锁波斯湾以后,帝国的武器只能从阿汗国进入,时间和成本增加不少,不过,在波斯和阿汗边境,帝国派出去的教官已训练出十万正规军,打了两次漂亮仗,歼灭沙俄军三万多人。”
“若沙俄提前和帝国爆发战争,海军只要控制波斯湾,帝国陆军可以从波斯进攻沙俄,迫使普军和沙俄军将主力放在此处,减轻中亚和北亚的压力。”
北亚和中亚,气候条件太差,能作战的时间不到五个月,寒冬一来,军队非战时减员会增加。
军情局在波斯投入很大,这样的结果还算令李哲满意,心里有底,那就不急。
李哲不是自大,一是历经两次战争,帝国陆军的战斗力很直观,结合过去的战斗经验,说是世界最强不为过。
二是国际形势有利,普鲁士战争准备不足,联盟尚未成立,沙俄在波斯大坑,消耗人力的同时也消耗普鲁士的资金,是个无底洞。
这样的情况下,普鲁士有心无力的。
当然,给普鲁士国十年时间,那就不好说了。
威廉三世有大帝之资,会一路追赶,不怕战争。
前世,两次世界大战是日耳曼人发动的,这时空,可能不是普鲁士,但一定有普鲁士,这样的对手,想要瓦解,除了战争没有其他办法。
“嗯,既然这样,那就做计划吧。”
“是!”三人起身领命。
至于扩军,李哲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沙俄和普鲁士若真的干涉,临时扩编来得及。
九大军工区,五年来训练的预备役和在征预备役两百万人,武器和人充足。
一个月的时间,这两百万人能陆续送达各个战场。
安排好,李哲的目光转回倭国战场。
落日还是日落,很快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