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李夫子,一只手摸着胡子,眯着眼睛,很是受用。
他第一次见这孩子,便是知道,这孩子手中有乾坤,做不得徒弟又如何,师徒如何,不是师徒又如何?
这孩子,需识字,识大字。三试过后,李伯仲更是笃定,一定要自己亲自教他,这孩子可以将文字说出于心,能将十字作骨,生血肉,赋予魂,这才是真正的文锻魂!认得词汇少又如何,当返璞归真。
一连七日,天岐作为李伯仲的伴读书童,一刻也不得闲,名为伴读,实则伴字在先,第一日,便是磨了一整日的墨,手酸的不行。
李伯仲每日都要去田间教些孩子认字,留天岐在身边磨墨,按照李伯仲的话讲,提笔,墨的浓淡非常重要,要相宜,墨多了,还没有落笔墨便滴了下来,落了笔渗透了纸张过犹不及,墨淡了,一笔未过,墨已干,浓淡总得相宜才行。
砚台看似平淡无奇,与那河中青石一般无异,甚至还残留着河中青石的纹路,下墨速度极其缓慢,一块墨天岐要墨上好久才能下墨,才能研细以便发墨。
起初的墨中还存留未研细的粗粒,李伯仲只是笑天岐粗心大意,宋繇时不时来瞧看,每次都是几乎破口大骂,却是咬文嚼字,看着脸红脖子粗,骂起人来一个脏字不带,天岐反正也是似懂非懂,也是随他去了,反正自己不气,就当有人给自己背书了。
渐渐地,发出的墨如油,在砚中似有光泽,随笔旋转流畅,每次费近作画便是要天岐前去为他研磨,口中赞赏不断,偏偏要他交给自己门下学徒研磨的方法,哪有什么方法,天岐被缠的心烦,随意说道:“左三圈,右三圈”。
费近回去之后,真是要求学徒按照此方法日日训练,不得偷懒。
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一块上好的砚台可是起了不小的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不光用作武,也用作文。
李伯仲的字似乎和宋繇的字有相同之处,又生出些许不同,字跃然纸上,好似只是普普通通的字,连那田间的孩童都是能临摹上几笔。
其中一个王姓小子笔下若游龙,买不起笔墨宣纸便用树枝在地上,田间练习,每日每夜风雨不停,雷打不动。李伯仲都称他天赋异禀,他日成就断然不在宋繇之下。
“大哥哥,这,太贵重了,我怎么好收。”王姓小子眼睛都快掉到天岐手中的文房四宝中了。
“先生说你有天分,你便是更要好好利用你的天分,这些东西在哥哥这远不如在你手中,在你手中这墨才匀,这叫术业有专攻”。
这一句术业有专攻一出,那王姓小子只觉得耳旁轰鸣,头一昏,差点晕了过去,幸的李伯仲在身后拖住他的脊梁,报以春风和煦,王姓小子则是一脸茫然,晃了一下,便接过四宝乐呵呵的手下,抱在怀中,小心翼翼。
天岐也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他只是将那日早间听得王松诵读的重复一遍,便发生了如此之事。
见天岐深感愧疚,李伯仲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磨墨罢”。
天岐闻言低头转起砚台,浮动的心竟平静许多,闭上眼来,脑中浮现几日来诵读的诗文,展开一幅恢弘的画卷。
李伯仲缓缓开口道“今日可有什么收获?”
天岐知道,李先生问的是今日的早读,每日早读天岐都会贴在墙上倾听,通俗讲就是爬墙跟,每日准时,天岐弯着身子怕学堂中的人瞧见给王夫子添上麻烦,便常常蹲到双脚发麻,起身之时头冒金星,天旋地转,不过通常跺两脚也就没事了。
学堂中的人可就百思不得其解,夫子每次看到窗边多了一个长条状的影子,夫子的声音似乎便大了些。
遇到风雨便讲:“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声音隐隐盖过雷鸣,所有人无论无内无外皆置身此景。
头顶是漏雨的草房,脚下是积水的泥泞,所有东西漂浮在水上,辗转反侧彻夜难眠,遂起身长啸:“风雨不动安如山!”
在这电闪雷鸣,屋漏偏逢连夜雨中,吾辈之心当如那房屋安稳如泰山压顶,处变不惊。
“来啊,以雨挥洒作点墨,开窗!”王松一声令下,众生皆起立,迎风雨,挽起袖管,雨中作诗。
墨被雨水冲刷便以雨水作墨,纸张被雨水浸透,便以手边万物寄托,刻在心间,以口吟诵,此为诵读!
风吹暴雨席卷全身,未留下一丝干处,正如此句,天岐心潮澎湃,迎着风雨双手作剑指挥洒之间,与风雨同哮,电闪雷鸣祝我诗成,电闪雷鸣,为我吟诵!
天岐回过心神,眼中却只有砚台尔尔,淡然一笑道:“雨”。
李伯仲哈哈笑道“雨好,自天来,自地去,冲刷,干净,干净好啊”
李伯仲看着天岐,若有所思。这孩子的戾气虽然被压了下来,但从刚才表现看,固然不能平稳的压制住这股戾气,这孩子,想必吃了不少苦,糟了不少罪吧。若非种在心底的善,这孩子恐怕。。。
李伯仲叹了口气,恩师恩师,这人当得起一个恩字,李伯仲并不知道洪立,心中已对他高看,不知其人,未闻其名,却已观其心。
想到此处,李伯仲来了兴致,卷起流云袖,思索片刻,以墨笔点墨,挥洒白萱,一气呵成,笔走龙蛇,浑然天成。
对天岐说道:“孩子,念念”
天岐偏着头手不停,嘴道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见天岐言语之间没有丝毫停滞,十分顺畅,甚至还有一丝暖意流淌心头,李伯仲点了点头,果真如他所想。
不孝之人,或心存邪念,见他所倾入学风的这八字便是会头晕目眩,更有甚者七窍流血,如鲠在喉,一字都吐不出来,这天岐竟然如此轻松的说出,并且在他心中留下一丝暖流,这就说明,这句话虽然他自己未必知其意,却已得其髓,悟其意。
“你可知这是何意?”
天岐答道:“不孝的行为有多种,以没有后代为最大。”
天岐记得这乃是第一次“旁听”王松时,王松所讲,也是每一年王松第一课必讲的尊师重道。
李伯仲放下手中墨笔,袖袍一挥,墨迹尽干涸,天岐仔细端详,忽觉得有些不对,似乎字无后二个字淡了些。
李伯仲双唇轻启:“不错,无后,是为不传宗接代,使得一脉相承尽断,不过你可曾听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诗词分首,分卷,却无厚此薄彼一说,便是融会贯通。师为父,尊师,也是赡养父,那你说无后便只是指代后代一说么?”
李伯仲看着沉思的天岐,眉头时而紧蹙,时而舒展,放眼望去,眼睛已经不在仅仅盯着“无后”二字,而是转头看向了“不孝”。
李伯仲心中暗叹:“孺子可教”。
继续说道:“实则不然,老夫以为,无后不单单指没有后代,而是不进行赡养后代的责任,没有做到后代应尽的责任,是为,无后,是为,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