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子所使的难道是《掌心雷》?
相传这《掌心雷》为道家玄门秘术,此术威力很大,用于紧急情况保身救命,否则必遭天谴反噬。
他是以掌心来当武器,把气聚集在其中。然后对目标发射出去。传闻说此秘术所聚之气也较多样,灵气或煞气。敌人之气都可借用。聚气的时间也短,可密集式发射。同样也较不伤己身。
一般而言是用单掌心,其实可用双掌。如有需要用四肢也行。聚气:此一聚法分为三种,初学者:因法力尚且不足,所以必需用到咒语。其咒语如下;气归掌。气归掌。循气门。通五指。达心田。助吾气。咒法至。必遵循。咒如令。令如法。
中等者:因法力尚未达到高深,故要用前面之咒语。再加上心咒。这样用可运气灭敌。
道深者:因法力已足,故可直接使用心咒。此心咒只有一个字“吸”。左手吸,右手存。双脚吸,双手存。
初学者在聚气的速度可能较慢,危急时可把掌心放在地上以借地气来御敌。
所聚之气是否过重,要以自己的感觉来决定。一般而言是以越重气越多。如你能看其颜色是越深越多。“气”聚集手部到无法承受为止。“气”在对敌完成后要“散”。“散”一般来说是把他发射到完为止。但如你所聚之气是适合你的磁场,你就把它用基本打`环全身一遍。然后再“散”掉。
聚气到饱和状态为止,可供二十次的攻击使用。所以为了不使攻击停顿,要不断的聚气。攻击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往对方猛攻。对方不逃,绝不停止。攻击法门是:像在推掌般式的,把气往目标推。如你能看到“气”。你会觉得像似炮弹般一样,一颗一颗的飞向对方。攻击之时要死盯紧对方,不要攻击对方要害以免伤人命,且遭反噬,不要让它离开有效范围,除非逃走才能放手。
此秘术乃是防身之术,相传《掌心雷》太过于凶猛,伤人既死,所以只用来防身。所以遭到玄门祖师爷下令,使此功伤人,定遭反噬。
就像是诅咒一般!
而这下令者,却不知是那一位,由于太久,已模糊不清了。太上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就是与自然合一,自然即天道,合于天道,就是天人合一了。天道无私,天道无欲,天道无为,天道清静,天道自然。
魔教长老看到白云子双手汇聚的乃是“雷气”,道一声《掌心雷》眼里不经意流出来了惊恐。这一招是掌通天地。
白云子双手由身体两侧向前抬起与肩平,掌心向外,指尖向上。此时双手臂与肩部呈一直线。然后肘部下垂,带动以掌向肩部收缩至肩侧;双手保持手心向外,指尖向上,双掌回收到最大限度后,两臂再向两侧伸直,双掌回收时体会身周能量通过劳宫穴进入身体,双掌外推进,体会体内雷气化为一道闪电一般向外击出。
魔教长老凌空后翻,一步急急跳开,那闪电击过之处,粉碎了一切可触之物。
又见白云子双手掌心向地,体会掌心与地气相接,吸气,上抬,体会地气通过掌心吸入体内;下压呼气,聚集地气于体内,地气通过掌心。双手掌心向上,上抬,吸气,通过掌心进入体,反掌,掌心向下,下压,体内所聚集地气汇于一掌击出。
一掌一掌,使来连绵不绝,别说过招交手了,那魔教长老却是近身不得,完全就是被虐而已。白云子不停击打,不让那魔教长老有喘息之机,魔教长老是个聪明人,再不走恐怕命要留在这里了,只见他连连后退,退至门口,一步跃起消失于空。
只见白云子将聚集地气未发泄完,一掌击向天空,将所有汇聚地气于一掌击出,只见天空炸雷响起,竟将云打出个窟窿来。如果打在人身上,那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敢想象的。
白云子收了式,天池好奇至极,上前问道:“前辈这可是《掌心雷》?”
白云子回道:“是的,你小子见识不少嘛!”
天池道:“我看过一本书,对这掌心雷有过记载。”
白云子点头道:“是的,这时秘术,秘术也就是相当于禁术了,这是不完整掌法,只能防守不能进攻。”此法讲究聚气与沉气。
“聚气”是一种以意识来控制呼气,由缓慢到急促而形成短促吐气的呼气气法。
“聚气”的具体做法是:在呼气前,先应用力吸一口气并蓄住;呼气时,不是一下就将气呼出,而是先微启声门,使气欲涌出而不能畅,待欲出之气在声门处越聚越多,胸腹腔内的压力增加,这时,忽然大开声门,使被聚集的气象决堤的洪水一样骤然冲出声门,所以称为“聚气”。在武术运动中以“寸劲”配合的进攻性动作一般都以此“聚气法”来配合。《掌心雷》的“十六练法”之第一项就是“一寸”。拳谚讲:“要想艺服凶顽敌,消息就在‘一寸’间”即指此意。
“沉气”是一种呼气与意识下沉相融合的气法,呼气时,只是将吸入的外气仍从呼吸道排出,同时,丹田气则在意识的引导下向下运行,并且上体以沉肩坠肘、塌腰松胯相配合,加强意气的下沉,使下肢获得一种沉重的稳定感,所以称为“沉气”。
在武术中,很重视这种“沉气”的运用,多以“沉气”来配合静止功架的动作和平衡的动作以加强下盘的稳定性。例如在拳法的“三体式”桩功的练习中,就有“头上顶有破天冲霄之雄;气下咽,有吞狼咽虎之势;手外推,有推山倒海之力;脚下踩,有踩破地狱之功”。这里的“踩破地狱之功”就是这种“沉气法”的运用,“沉气法”不但能加强下盘的稳定性,而且能通过这种意气下行时的反作用力加大上体和上肢的攻击力度。
“其道理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