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窦建德并没有采纳凌敬之议。
由当时乃至后世,论史者往往认为,此乃窦夏失败的重要因素。
李药师细细聆听,缓缓点头,满眼欣慰。
不过两月之前,由三原回京途中,苏定方仍称窦建德为“夏王”,此时却已改称“窦氏”。
只听苏定方继续说道:“当时窦夏将士思归,乃因取下曹、戴二州之后,人人有所斩获,只想赶回洺州。”
他指向案上地图,说道:“面对武牢,累月无法前进,难道渡河,便能弹指取下怀州、河阳?何况还得……”
他将卷起的地图往西方展开:“何况还得翻越太行……”
李药师取过案头一块水精,押在地图西端,避免图纸回卷。
苏定方见到这块水精,一时竟然哽咽。
只因这是他献给李药师的寿礼,完全没有料到,这位台阁端揆的相君,这位衷心景仰的师者,竟从如许之多的寿礼中,选了这件微物,置于日常使用的书案上。
当时水精远比玉石稀缺,然在苏定方心目中,献给这位师者的寿礼无论如何名贵,都属“微物”。
此时苏定方勉力按下激荡的心绪,继续说道:“翻越太行,进入上党,这里岂是无人之境,传檄便可砥定?如此迁延时日,军士思归之心只怕更甚,因而益发难以进取啊。”
李药师拊掌赞道:“极是!只因窦夏败绩,众人便将之归咎于窦氏未能采纳凌敬之议,然却未能深思,如若听取其议,竟会何如?而你……”
他拍拍苏定方肩膀:“却能不为众议所囿,进而细究其理,此其一也。”
苏定方赶紧谦谢。
李药师微微点头,继续说道:“当初无论凌敬所谋之议,亦或众将反对其议,皆以窦氏之胜负为考虑。而你,则能细审军士之心思,此其二也。”
苏定方再度谦谢。
此时李药师抚着那块水精,凝视苏定方:“见到这块水精,心绪激荡之余,竟能迅即稳住,不受羁绊,继续适才的论述。可知练志养气之功渐已有成,此其三也。有此三者,为师当为你贺。”
苏定方听闻此言,再也无法强忍,含泪拜倒,叫道:“老师!”
李药师将他扶起,略一沉吟,温颜说道:“定方啊,校猎之行明日建旗申令,后日启程。此时你不在营中督练军士,却来我处请见,想来当不仅为论述窦夏之事,可是?”
苏定方深深一揖:“吾师明鉴!”
他再度整理心绪,说道:“定方原本有一疑惑,不过已然得解。”
他望向李药师,语调沉稳:“此行校猎,定方原本难以取舍,是否戮力以求表现。幸得老师提点,遇事除考虑胜负之外,更应细审各方心思。因此,定方已知该当如何自处。”
李药师心中嘉许,点头说道:“甚好!甚好!”
苏定方拜谢之后,正要卷起地图,准备告退,却被李药师止住:“且慢!”
但见这位师者抚着那块水精,说道:“当年招慰岭南,也曾见过琼州水精;这次荡平突厥,又曾见到大漠水精。前者虽远胜于后者,却仍不如这块,通体晶莹剔透,澄澈无瑕。不知你这水精,来自何处?”
苏定方谢道:“微物不堪老师谬赞。这块水精,乃是定方义父所赐,理当来自东海。”
李药师知道苏定方的义父是高雅贤,他曾先后追随窦建德、刘黑闼,对苏定方极为赏识。
李药师点头道:“久闻东海水精特为纯净,置于水中恍若无物。如今得见,果不其然!”
此时日已西斜,余晖由窗棂之间筛入,在水精迎光一面闪出耀眼的丽泽。
然而穿透水精之后,由背光一面射出的昳焰,竟在地图上映出两道彩线!其间略呈狭角。
李药师握着那块水精,在地图上来回滑旋。
通透射出的两道彩线随之转圜,其间的狭角,竟也推移开阖!
苏定方看得瞠目结舌,叹道:“吾师神人!而能挥指天光!”
李药师哑然失笑,放开那块水精,招呼已经怔然忡然的苏定方:“来!来!你也当次神人,过来挥指天光!”
苏定方踧踖地伸手握上水精,忐忑地滞涩移动,浑未料到,透射水精的两道彩线,在自己的掌指之间,竟也能够转圜开阖!他一时大乐,望向李药师,双眸中洋溢着惊喜。
李药师示意继续,苏定方当即收敛心神,将那块水精如意回旋辗转。
但见两道彩线随着自己把翫,在地图上、书斋间四处飞舞跳跃。
喜不自胜之余,苏定方却也很快发现,那两道彩线之间的狭角有时也会合拢,使两线并而为一。
他试了几次皆是如此,不免又望向李药师。
李药师将那块水精摆定,使两道彩线并而为一,然后顺这一线方向朝窗外望去。
苏定方亦步亦趋,随之望去,但见眼前夕阳,正自迅速西沉。
不过须臾,日头已没,室间仅余黄昏天光。
然那并而为一的彩线,仍自映在地图之上。
苏定方再度把翫水精,但见仍然能将一线变为二线,或再变回一线,但随掌指移动,如意转圜开阖。
不过并为一线的方向却是固定,始终朝着日没之处。
李药师望望天光,说道:“明日一早建旗申令,你当回营督军,不合在此久留。”
他取出一只革囊交给苏定方:“这里有多种晶石,你得空时瞧瞧,都有哪些能让透射的光线转圜开阖?”
苏定方领命,审慎收妥革囊,行礼退出。
远在周代,国君便有春搜、夏苗、秋狝、冬狩之礼,都是选在农闲期间讲武。
后世农业技术逐渐发达演进,农闲期间愈来愈短,搜狩之礼便也逐渐节略。
皇帝狩田礼仪繁复,盛唐之后,中枢虽仍偶或春搜,但仅以冬狩最为隆重。
当时仍值初唐,李唐立国以来战事不绝,此前尚没有机会举行冬狩之礼。
如今四夷宾服,天下大稔,冬狩所须的条件,似乎因缘俱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