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寺庙建成之后,矗立千载几经更名,直至大清康熙年间,方才定为“万松寺”。
近代重修,成为盘龙山群寺中最大的庙宇。
如同《重立宗派碑记》所撰:“青山绿水,梦月松风,庙貌之威赫,佛像之庄严,居然畿东一梵刹也。”
且说……李药师待陆泽生将诸事安排停当,准备一同返回长安。
临行之前,却收到营州都督薛万淑遣使送来书信。
日前李世民与李药师论谈兵备,曾经提及欲交通薛延陀,向西可出凉州,向东可出营州云云。
此时凉州都督李大亮、营州都督薛万淑都已接获相关旨敕。
薛氏兄弟三人,薛万淑居长,薛万均行次,薛万彻最幼。
薛万均、薛万彻当初都在罗艺帐下,罗艺败后,薛万均入秦府,薛万彻则入东宫。
玄武门事件之后,薛万均得到封赏;薛万彻虽获赦宥,却并未得进用。
如今薛万淑既知李药师东访,便致函请他将薛万彻留在帐下,希望将来能有机会立功。
而携此函前来的信使,正是薛万彻。
李药师正值用人之际,自是应允,当即回函致意。
于是此行回程,薛孤吴可欢喜了。
他不再“举觞白眼望青天”,而与苏定方、薛万彻空觞代美酒,剑歌渭水湄。
诗仙如若见到此情此景,只怕也会早百十数年,便谱出“五陵年少灞桥东,银鞍白马度春风”的意兴。
李药师、陆泽生看在眼中,也自欣慰。
待得李药师一行回到长安,已是三月下旬。
他将苏定方等人名字报予兵部,让他们入了兵籍。
方才安顿妥善,便得到颉利可汗发兵击讨突利可汗的消息。
两个多月之前,凉州都督李大亮、营州都督薛万淑接获备战突厥的旨敕之后,均从分化离间、远交近攻双管齐下。
突厥东方的奚、霫等数十部率先叛离,降于大唐。
突利主领东方,这次诸部叛离,颉利大怒,责怪突利。
随后突厥北方的薛延陀、回纥等部发兵,击败欲谷设、拓设。
颉利遣突利领兵出讨,突利又败,轻骑奔还。
颉利益发震怒,将突利拘捕鞭挞。
突利原已甚为怨忿,颉利又数度向突利征兵。
突利忍无可忍,于是上表大唐,自请入朝。
李世民阅毕表奏,对众臣说道:“已往突厥国势强盛,绰有百万胜兵,恃之侵我中土,凌我华夏。对内又骄矜傲慢,不知仁爱其民,以致失却人心。如今突利自请入朝,若非穷途困顿,迫于无奈,岂肯如是?朕听闻此事,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突厥势衰,则我边境可得稍安,故以喜;然朕若失道,他日亦将步突厥覆辙,能无惧乎?”
此时他殷殷叮嘱群臣:“众卿但宜不惜苦谏,以辅朕之不逮!”
至于颉利发兵击讨,突利遣使求援之事,皇帝与众臣研议:“朕与突利结为兄弟,有急不可不救。
然朕与颉利亦有盟约,奈何?”
杜如晦认为:“戎狄无信,迟早定会负约。今日倘若不因其乱而取之,终将追悔莫及。所谓『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此古圣贤之道也。”
“兼弱攻昧,取乱侮亡”出于《尚书.仲虺之诰》。
与此同时,契丹酋长率其部落来降。
契丹原为突厥属地,如今叛入大唐,颉利大怒。
他知梁师都是大唐的心腹之患,必欲剿灭,于是遣使入唐,希望能以梁师都换取契丹。
李世民不允,对使者说道:“契丹与突厥乃是不同部族,如今前来归附我朝,汝等没有理由阻挠。梁师都则是中国之人,盗我土地,暴我百姓,突厥却庇护于他。我朝兴兵征伐,汝等竟屡次救援,实不足取。而今梁师都已如鱼游釜中,何患不能为我所有?纵使一时无法拿下,也绝不会以归附我朝的子民来与汝等换取。”
李世民所谓“鱼游釜中,何患不能为我所有”等语,绝非虚言。
一年半前灵州开始建造船舰、训练水军,此时均已有成。
这让河套之外的突厥与河套之内的梁师都,往来的交通几乎全遭截断。
如今颉利表示愿以梁师都换取契丹,便在无意之间泄露军机,他已无力庇护夏州。
于是李世民当即派遣柴绍出击梁师都,颉利虽然发兵声援,却无法渡河南进。
套内只有郁射设部落的少数兵力,轻易便遭唐军击溃。
柴绍麾军包围梁师都的根据地朔方,突厥无法来救。
未几城中食尽,梁师都的从弟梁洛仁袭杀梁师都,降于大唐。
八年前唐军击溃刘武周之后,其副手苑君璋依附突厥,造成刘武周的根据地马邑,在大唐、突厥之间辗转易手。
一年前苑君璋虽然归降,马邑却大抵仍为突厥所据。
鉴于未能一举取得马邑的前车之鉴,这次李世民在遣柴绍出击梁师都的同时,更以关内道行军大总管李药师,拥整个关中军备为其后盾。
颉利不敢蠢动,于是夏州顺利括入大唐版图。
至此,大唐立国第十一年,终于将隋末群雄尽数平灭,自皇帝至百姓皆大欢喜,歌舞以庆。
李世民命太常寺修定《唐雅乐》,兼采南朝梁、陈的吴、楚之音,以及北朝周、齐的胡、夷之韵,交相斟酌,考以古声,宛然大焉!
这年正值出尘四旬之寿,平康坊府邸又方将落成。
当此举国欢腾之期,李药师设新居安宅之宴。
此宴不以寿辰为名,然亲朋好友除贺乔迁之喜外,也都备了寿礼。
李世绩、李道宗、李大亮等边将,张宝相、席君买等旧属,虽然不在长安,无法亲自道喜,却都提前着人送来贺仪。
及至正日,李药师新宅之内布置得玉屏焕彩,宝鼎焚香,钺旄胪列,金鼓并陈,既彰显文相的雍容高华,又展现武将的肃穆威仪。
府前大街两侧驻满羽卫,直排列到长安城中轴线的朱雀大街上。
房玄龄、杜如晦等宰辅,长孙无忌、李孝恭、尉迟敬德等勋贵,孙思邈、袁天纲等高逸,都携家眷先后莅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