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同一个音,在琴上也有不同奏法。
调弦向以中吕均为“正调”,七弦散音、五弦十徽、四弦九徽、二弦七徽相和;六弦散音、四弦十徽、三弦九徽、一弦七徽相和等等。
而且,同一弦的同一徽位,又可以大指辟、托,食指抹、挑,或中指勾、剔。
也就是说,同一个音,却有清拙老嫩、阴阳灵朴的分别。
李药师虽能依着琴谱,将每个音弹得正确,却无法参透曲谱中更深一层的玄妙。
一时不禁喟叹:“难怪嵇中散要说:『〈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字叔夜,因曾官至曹魏中散大夫,故后世又称“嵇中散”。
他蒙冤被诛,临刑前索琴奏〈广陵散〉,曲终叹曰:“〈广陵散〉于今绝矣!”
这些时日,李药师的生活虽然闲散,然而对于军国大事,他也从未掉以轻心。
除了由粮仓的储积得知国家的富裕之外,他也知道京师长安之中,政局的波谲云诡从未暂歇。
杨坚废黜太子杨勇之后,不数月即另立晋王杨广为太子。
次年又改元仁寿,大赦天下。
杨素在易储事件中居首要之功,除丰厚赏赐之外,皇帝又晋封他为尚书左仆射。
至于北方的突厥,达头可汗得知史万岁已遭诛戮,再无所惧于大隋,不久之后,便大举寇边。
皇帝遣柱国韩洪1虎出御突厥,他率领大将军李药王、蔚州刺史刘隆等出塞,遭遇达头大军。
当时双方众寡悬殊,隋军四面受敌。
韩洪1虎在重围之下酣战绝地,率众拼死突围,已是身被重伤。
此役隋军死伤大半,突厥的伤亡则更是隋军的数倍。
然而韩洪1虎毕竟败绩,还朝之后,刘隆竟被处死,韩洪1虎、李药王也遭除名,同被贬为庶人。
李药师得到消息,自然极是悒郁。
不久之后,他便接获兄长的家书。
李药王信中说道,自从史万岁殒逝之后,自己便已厌倦了功名利禄。
如今脱去战袍,换上布衣,反倒觉得轻松自如。
他迁出长安的官邸,在昆明池南岸无车马喧嚣、有山岚飞鸟之处,置了数顷土地,结了几间庐舍,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生活。
然而,李药王信中毕竟也提及当日“傍清波为邻,与白鹅为伍”等语。
他不便直书〈离骚〉的哀怨,以免落人口实,说他以楚怀王比喻当今。
李药师却明白兄长心境。
他效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之时,能不想起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仿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之际,能挥得去屈原“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李药王心中,是不能没有遗憾的。
隋军败绩之后,长孙晟继续对西突厥进行离间分化之策。
不出数月,西突厥内乱,达头可汗出奔吐谷浑。
达头既去,东、西两突厥最高可汗之位均告悬虚,即刻引起内部势力争斗。
相互混战之下,突厥部族九万余口为避难而降入隋室。
隋室经略突厥多年,于此不费一兵一卒,即获得空前的成果,皇帝当然龙心大悦。
至此,长孙晟分化突厥的任务,可谓大功告成。
杨坚进封他为右骁卫将军。
此年长孙晟甫得一女,名之为无垢。
他认为自己终于得以克竟全功,均是因为此女旺父益家之故,所以将无垢视为掌珠,珍爱异常。
十三年之后,无垢嫁入唐国公府,成为李渊的次媳。
她,就是大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文德皇后。
李药师听说达头出奔吐谷浑,知道乃是长孙晟离间政策成功,得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然而,吐谷浑在突厥与大隋两强势力威胁之下,竟敢收容达头,他不免对这个国家好奇起来。
吐谷浑位于今日青海省的东部,当时是隋帝国的西邻。
除突厥之外,吐谷浑是隋帝国最大的外患。
吐谷浑系出鲜卑,其始祖慕容吐谷浑率所部西渡洮水,在洮西建立国家。
至其孙,始以祖父之名为国号。
北魏时期,吐谷浑逐渐强大,其酋长夸吕自称可汗,定都于青海湖西方的伏俟城。
西魏、北周时期,夸吕曾屡率族人寇掠边境,谓之曰“牧马”。
吐谷浑滨临洮水,中唐时期西鄙人所唱的〈哥舒歌〉,其中“至今窥牧马,不敢渡临洮”之句,指的便是吐谷浑的牧马。
隋帝国建立之初,夸吕仍然寇掠不绝。
当时隋室在北方有突厥逼临,在南方与陈国对峙,实在也无余力应付吐谷浑。
直至伐灭陈国之后,国力日益壮大,夸吕才不敢再肆意寇掠隋境。
夸吕之后,其子世伏继立。
他一改乃父之风,向隋室上表称藩。
杨坚送宗室女光化公主西出青海,与世伏和亲。
不久,世伏死于吐谷浑内乱,其弟伏允继立,光化公主依胡俗再嫁伏允。
自此伏允年年亲来大隋朝贡,实则暗中访察中土国情。
此时吐谷浑收留达头,其与隋室的矛盾已逐渐明显。
仁寿二年八月,独孤皇后崩逝,谥曰献,葬于太陵。
独孤皇后甫葬,杨坚即不安于室,宠幸后宫宣华夫人陈氏与荣华夫人蔡氏。
陈氏是逊陈后主陈叔宝的幼妹,蔡氏也是平陈之后与乐昌公主、出岫等一同以囚虏之身被俘北上的陈室贵裔。
出岫的十八姨执掌后宫,李药师岂不成了皇亲国戚?为此,他狂笑三声。
皇帝如此,已夺得太子之位的杨广当然不落于乃父之后。
此时杨坚常命太子监国,自己前往仁寿宫避暑。
父皇既不问国是,母后又长眠陵寝,杨广的本来面目便逐渐暴露。
文帝共有五子,皆为独孤皇后所出,杨坚常以此自豪。
然而此时,长子杨勇已被废黜,三子秦王杨俊早逝。
这年,四子蜀王杨秀又因杨广构陷,被废为庶人。
如今除杨广之外,朝中只余幼子汉王杨谅。
仁寿四年,六十四岁的皇帝已是病痛缠身,日薄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