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二年壬戌科的这批进士,朝廷正在研究他们的去向。
张之极在筹划生意的时候,孙妙贞前来找他,爷爷孙承宗要见他。
张之极问其是什么事情。
孙妙贞表示,好像是你的去向。
张之极开玩笑,以为是谈论二人的婚事呢。
这惹得孙妙贞追打他一路。
张之极并没有去兵部衙门,而是去了孙府。
张之极是在入夜后去的,原本以为孙承宗已经回家。
哪曾想,孙承宗尚未回家。
张之极只能是在孙府等候。
孙妙贞只是与他聊了一会儿,就回闺房了。
留下孙镐陪着张之极。
孙镐学识渊博,而张之极也是知识面非常广。
两个人非常谈得开。
从话里就能听出来,孙镐对张之极非常崇拜。
从冬天种地、开办木器行,以及后来的西山开煤矿、四川平叛,都谈了个遍。
张之极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绩,那是因为占了穿越的便宜。
而孙镐作为一个明代的人,能够与张之极谈得来,实属不易。
张之极也十分敬重孙镐。
他一直有一个疑虑,没有问孙镐。
今日两个人聊天,实属难得。
于是,张之极就问道:“孙兄。以你的才学,完全可以走科举之路。为什么不参加呢?”
孙镐笑着回道:“以前也考过。可是考了几次都未能中举。后来也就放弃了。”
张之极说道:“可惜了。孙兄,有没有兴趣到我这里做事。你就这么在孙府,实在是有些大材小用,浪费呀。”
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孙镐尚未回答,就听见外边有人说道:“小极。还没怎么样,就开始挖我们孙家的墙角了。”
原来是孙承宗回府了。
张之极和孙镐忙站起身来。
张之极也没有心虚,而是回道:“孙大人。这么好的人才,你不好好利用。那就只能我来重用了。”
孙镐知道他们有事要谈,就告退了。
孙承宗问道:“你就那么看重孙镐?”
张之极回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我现在有想法,有资金,可是人才方面还是缺呀。”
孙承宗说道:“小极。你现在已经是进士了。生意只能是副业,你的主业还是在官场上。如果你到外地当个县令。孙镐可以给你当个师爷。这我现在就可以答应你。”
张之极对于孙承宗的建议,不敢苟同,他说道:“当个师爷,也就是辅佐我管理一个县罢了。如果让孙镐加入我的生意,完全可以独当一面。要比一个师爷,作用更大。”
说到这里,张之极猛然听出了孙承宗话里的意思,问道:“孙大人。莫非我要外放到外地做县令?”
孙承宗回道:“你的去向还没有定。不知你的想法是什么?”
张之极回道:“孙大人。实话实说。无论是留在京城,还是外放,都是可以的。在哪里干,不是干。”
“你倒是想得开。据我所知,朝里那帮人对于你的去向也是众说纷纭。叶大人他们还为了你的去向,发生过争执。”
对于孙承宗说得这件事,张之极还是第一次听说,他问道:“他们为了我的去向发生争执?也难为他们了。不知孙大人觉得,我应该去哪里?”
孙承宗见张之极主动问起,非常高兴,说道:“今日咬你来,就是想谈谈你的去向。既然你问起来了,那我就说了。我的想法是你到兵部来,先从主事做起,一步步来。现在辽东、西南、西北,乃至东南沿海,都不消停。”
去兵部。这让张之极有些犯难。
如果是留在京城。
由于自己是三甲靠后,刚刚能够考中进士。
自然不会像状元文震孟、榜眼傅冠、探花陈仁锡等名列前茅者,进入翰林院。
进六部的话,他的首选是户部。
因为朝廷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缺钱,自己在户部做事。既能谋划自己的生意,也能为朝廷筹措资金。
有了钱,才能招兵买马,做很多事情。
没有钱,自己去了兵部,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孙承宗见张之极没有言语,就明白了,他并不想去兵部。
于是,他说道:“小极。老夫是真心邀请你去兵部的。如果硬来的话,我直接去找皇上,岂不是就能做到。”
作为天启皇帝的恩师,孙承宗自然有这个实力。
张之极说道:“多谢孙大人的厚爱。如果留在京城的话,我最想去的是户部。朝廷现在问题多多,但是重中之重还是解决财政危机。只有有了足够的钱,才能做很多事情。无论是对外用兵,还是对内赈灾、建造,都离不开钱。”
孙承宗劝解道:“小极。你现在做得这些事情,有目共睹。只要他们继续发扬下去,问题不大。现在辽东局势又有了恶化的可能。熊廷弼和王化贞经抚不和,众人皆知。这给了女真可乘之机。兵部的一些指令,根本就无法得到贯彻。西南那边,各家土司蠢蠢欲动,据贵州传来的消息,水西安家正在招兵买马,操练军队,有造反的可能。西北边关,北虏的侵扰不断。西南沿海又有了倭寇的行踪。各省不仅有山贼,还时不时地有农民造反。小极。不把这些不稳定因素解决掉。朝廷就是有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
孙承宗说的也是实情。隐患不排除,有钱也是没有用的。
就拿辽东局势来说吧。自打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朝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结果呢。女真的实力是越来越强大。朝廷投入的越来越多。
辽东犹如一个无底洞,投了多少,都无济于事。
假如将女真彻底平定。那么朝廷就无需像现在这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了。
不能说孙承宗说的是对的。而张之极说的是错的。
只是站的角度不同,自然看问题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张之极还清楚的记得,除了孙承宗说的那几件军事上的大事,在不久的将来,在山东还会发生一件叛乱之事。
那就是徐鸿儒利用“闻香教”在山东发动的一场叛乱。
人数最多的时候,竟然高达十多万人。
虽然最后镇压了徐鸿儒等人的叛乱,可是对明王朝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张之极陷入了两难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