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皇帝对于张之极这番讲解,也是一知半解。他说道:“小极。你说得这些,朕还得再想一想。不过朕感觉得到,你说得很有道理。”
张之极笑着回道:“皇上。这都是卑职的一些浅薄的想法,主要还是希望能够帮助皇上。国库充盈,才能国泰民安呀。如果财富都集中在那些富人手里,那就麻烦了。”
天启皇帝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张之极临走时,天启皇帝还不忘勉励他,继续练好兵。
等张之极走后,天启皇帝命人将孙承宗召来。
天启皇帝就把张之极的那些想法告诉了孙承宗。
孙承宗对张之极阐述的这些内容也是一知半解。
不过他的阅历要比天启皇帝高很多。
孙承宗说道:“土地兼并问题,向富人征税问题,以及发行宝钞和增加官员俸禄二事,微臣觉得张之极说得都有道理。”
天启皇帝说道:“可是这么做的话,大家一定会极力反对。”
孙承宗说道:“前两个事情会是这样。可是后两件事还是可行的。只是增加官员俸禄一事,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那是无法实现的。倒是发行宝钞,可以立刻进行。”
天启皇帝担忧道:“朕觉得发行宝钞,大明上下都会反对。之前的事,就摆在那里。”
孙承宗解释道:“皇上。张之极不是说了嘛。太祖时期发行宝钞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发行数量过大。市面上宝钞泛滥,这才导致贬值。如果按他的思路做,还是可行的。不过为了稳妥起见,可以在京城先做此事。一来朝廷可以随时掌握情况。万一有问题,可以立刻停止。二来京城如果成功了。那就给其他地区做了表率,推行起来,也就容易的多了。”
天启皇帝见老师都同意了,就说道:“老师。那就由你上书朝廷。先把这件事提出来。朕再推动此事。”
孙承宗领命而去。
张之极在回去的路上,把自己刚才向天启皇帝提出的建议又想了想。
觉得自己说得没有毛病。
其实,张之极熟悉明史,对明朝的一些弊端都有过研究。他向天启皇帝提出来的这几件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是财政资金短缺的问题。
除了这些,文官集团一家独大的问题。军队卫所糜烂的问题。盐政、马政的问题。科举、武举选人问题,等等。
大明朝要想长治久安,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
有些问题,张之极已经有了解决之道。
有些问题,张之极只有缓和矛盾的办法,并没有根本的解决办法。
今日也是与天启皇帝话赶话,说出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其实,张之极不会主动说出来的。毕竟这些问题,应该是朝中大臣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
自己只是英国公府的世子。
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张之极总不能把刘一燝他们的活干了吧。
张之极这边想到了刘一燝。
此时的刘一燝正在一边写信,一边骂张之极呢。
李汝华、孙如游先后致仕。令东林党实力大损。
现如今内阁只剩下刘一燝和韩爌两个人。
虽然泰昌元年,皇上召叶向高、沈潅、史继偕、何宗彦和朱国祚五人入阁。
可是这几位,却迟迟不进京。
天启皇帝已经安排人专程去请这几位早日进京了。
可是沈潅、何宗彦等人都不是东林党人。
韩爌还为人正派,一些问题与自己意见相左。
刘一燝渐渐感觉到独木难支。
于是,他写信,希望前内阁首辅叶向高,叶大人能够早日进京,主持大局。
在他看来,也就叶向高能够对付得了张之极。因为大家都知道,叶向高是出了名的“善于决断”。要不然也不会当了足足八年的“独相”。一般人早就累垮了。
第二日早朝,孙承宗和其他几位皇上授意的大臣提出了重新发行宝钞一事。
朝堂上自然出现了反对的声音。此事并没有通过。
天启皇帝召集诸臣,经过几日的讨论,最后终于通过了。在京城地区推行新型宝钞。由张之极负责。
此时的张之极,由于事先预料到了辽东局势的恶化,使得辽阳城没有被女真占领。
他的威望空前高涨。
刘一燝对于重新发行宝钞,是持反对意见的。
太祖时期就开始发行宝钞,最后还不是以失败而告终。
但是他看出来了,天启皇帝是要这么做的。
最后又听说,由张之极来负责此事。刘一燝就同意了。
在他看来,一件注定要失败的事情,由张之极来做。也是对他的大家。
刘一燝甚至还希望,张之极今后多做一些这样的事情。
倒是韩爌认为,张之极的这个想法,十分可行。
刘一燝对此,也是非常无奈。自己这位老友,有时候做事,分不清里外。
此时,徐光启已经招募了四个卫所的兵力。
确切地说,招募的新兵超出了四个卫所的兵额。
徐光启就建议张之极将多余的新兵,变为其家丁。
明朝的军队,最初是卫所制,到了明朝中期,又出现了募兵制。
历史上着名的戚家军,就是募兵制的产物。
可是,无论是卫所制,还是募兵制都逐渐走向了衰落。
在嘉靖末年,一些将领就开始公开招募这种私人武装。朝廷也没有制止。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明朝正规军的衰败。无论是京营、各省军队,还是边军,皆是如此。
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一些将领只能是自掏腰包,招募私人武装。家丁就成为了明军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袁应泰的虎旅军,就属于其家丁。
独霸辽东几十年的李成梁,据说有八千家丁武装。吴三桂额父亲吴襄,也有三千家丁。
被袁崇焕干掉的毛文龙也有家丁部队。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这三位背叛大明,被清朝封王的人,其实也是毛文龙的家丁出身。
对于徐光启的这个提议,张之极也是赞同的。自己有着极强的赚钱能力,不用贪污,就能养活家丁武装。
他唯一担心的就是,朝廷那帮人会污蔑他造反。
徐光启听了,笑着说道:“世子。英国公一脉传承了这么多代。哪一代不是为国尽忠,忠心耿耿呀。你训练的家丁,就放在城外,没有皇上的旨意,绝不进城。文官即便是弹劾,那也是风闻奏事。也没有实实在在的证据。你怕啥呀。”
张之极听了徐光启的分析,也觉得是这么回事。自己的父亲英国公,不也是有家丁嘛。
现在身边的张韬等侍卫,就是家丁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