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中文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太子提出的“义兵制”,令崇祯帝犹豫,不敢轻易下决定。

殿中群臣更是惊疑,都担心自己的家人也被应征,幸亏是太子提出此策,如果是一普通朝臣,不等他说完,就会有人跳出来,痛斥荒谬了。

“好一个,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敌之责,殿下所言,臣赞同!”

稍微的静寂之后,有朝臣站出,朗声高言。

却是大理寺卿凌义渠。

不止凌义渠,很多朝臣也对太子这一句,心中暗暗赞许。

见凌义渠支持,朱慈烺暗暗欣慰,脸上却不动声色。

陈演等人却是向凌义渠侧目,心中都是一个想法:凌义渠,该不是早就和太子套好招了吧?就像去年开封之战一样?

凌义渠却不惧那些怀疑的目光,他向太子拱手,太子还礼,然后肃容问道:“不过臣有一事不明,还要向殿下请教,殿下说,凡京师男子,十八岁以上,五十岁以下,不分身份户籍,都要从军,是否意味着,宗室、勋臣、贵戚、品官、生员,都在应征之内呢?”

殿中鸦雀无声,凌义渠所问,正是所有人都想知道的。

朱慈烺目光不经意的扫了一眼殿中群臣,发现所有人都在眼巴巴地望着自己,心知自己的解释能不能令他们满意,将是他们是否会支持义务兵的关健原因,于是在心中暗暗叹口气,违心的说道:“宗室、勋臣、贵戚、品官、生员,他们连同他们的家人和府中下人,采取自愿的方式应征,朝廷不予强求……”

听到此,大部分的朝臣都是暗暗松口气,做官做到他们这个地步,谁家府中没有十几个下人?只轿夫每家就得有四人,如果轿夫都去当兵了,谁来抬他们?更不用说他们的亲人子弟,箭矢无眼,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子侄到军中受苦,更不愿他们到城头去冒险,现在太子说,他们都不在应征之列,他们总算是可以放心了。

而他们对太子推行的义务兵制,立刻就从怀疑转向支持---建虏大军压境,京师危急,全民皆兵,增加京师的防卫力量是必须的,更何况还有开封的例子,因此他们没有理由反对。

凌义渠也微微松口气,他倒不是为自己,而是担心太子不豁免官吏,义务兵的建议就无法获得朝臣们的支持,现在太子退了一步,此策应该是可成了。

“至于其他人,”朱慈烺继续道:“只要符合条件,原则上都是必须参军的,不过也不是不可以网开一面,如果有人实在不愿意当兵,那么可以采用出资助军的方式予以豁免。”

“怎么豁免?”凌义渠问。

“凡适龄男子,供应三个义兵,六个月所需粮米,即可豁免。”朱慈烺道。

一个成年男子,每日所需粮米在1.5市斤左右,一月45斤,六个月270斤,折合两石米。而三个义兵,则是六石米,以现在的米价,折算成银子,是24两。等于一个人要想豁免兵役,需要付银24两。

24两,对大户来说不算什么,但一般百姓却很难拿出,因此,大部分人都无法逃避兵役,能豁免的只能是有钱人,等于是有钱人出银子,百姓出力,众人一起为守城做贡献,如此就避免了有人血战,有人乘凉的不公平,同时也减免了朝廷的负担。

“太子殿下提的义兵制甚好,臣附议。”凌义渠再不犹豫,立刻拱手支持。

“臣也附议……”又一大臣走出,却是三辅蒋德璟,蒋德璟现在隐隐然是东林之首,他的支持,有极大的象征和引导意义,于是,殿中响起更多朝臣的附和之声,尤其是户部尚书傅永淳更是不住的点头,施行义务兵,京师立刻就会多出十几万的兵,一个问题随之而来,那就是兵士的口粮问题,虽然是义务兵,不挣饷银,但饭食朝廷却是要负责的,傅永淳担心户部的粮仓支撑不住,现在太子提出豁免之策,一人养三人,城中那些有钱人必然会豁免,这一来,能收到不少粮米,户部粮仓的压力会大大减轻。

御座上,崇祯帝的眉头渐渐舒展,

不过也并非没有疑议。

“殿下,”皓白长须的礼部尚书林欲辑站出,向朱慈烺拱手,颤颤巍巍地说道:“当初太祖皇帝设立户籍,军、民、匠、灶四户各司其业,各有所长,现在朝廷‘欲’从民户、匠户、灶户、商户中征兵,怕是弃其长而取其短,徒自造成伤亡,出六石米就可以豁免,富家子弟们必然选择交米,到时候在城头死伤的,只能是普通民户匠户和灶户,这岂非是不公平?”

“更不用说,他们心中一定是不情不愿,这样强抓来的兵,能有战力吗?因此老臣以为,与其征募义兵,搅动民心,倒不如速调离着京师不远的宣大兵、山西兵,入京勤王。”

在朱慈烺看来,身为礼部尚书,林欲辑总是有一些书生气严重的迂腐想法,大敌当前,只要有兵,哪还管他什么愿意不愿意?如果都要愿意才能当兵,现在的卫所兵估计一个也剩不下了。

但林欲辑的质疑,他却必须解释,不唯林欲辑是礼部尚书,更因为林欲辑所问,其实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

于是回道:“建虏历次入塞,有两个清晰的战略目的,第一,抢掠我大明的财物和青壮,第二,伺机在野战中歼灭我大明的主力精锐,去年建虏入塞,宣府兵受损严重,大同兵自松山战败后,战力到今日也还没有恢复,山西兵本就孱弱,又距离遥远,三地兵马加到一起,能驰援京师的,怕也不会超过五六千人,老实说,就算全调来京师,怕也发挥不了大作用,而算时间,宣大兵最快十五天,山西兵怕需要一个月才能抵达京师,但建虏会在三河盘桓十五天吗?”

“不会的,豪格虽然愚蠢,但黄太吉和多尔衮却是精明,学生以为,三河的假象瞒不过他们的,建虏大军很会就会出现在京畿,如果宣大兵和山西兵冒然向京师移动,怕是正中建虏下怀,一旦有变,不但白白丧失兵马,宣大和山西之地将无兵可守,因此学生赞同兵部的意见,宣大兵和山西兵都不可轻动,非万不得已,不宜向京师移动。”

“再者,在京师征集义兵和调集外镇兵马进京勤王,并不矛盾,一个是强内,一个是引外,就眼下的局势来说,强内比引外更重要!只有京师强健了,城防稳固了,勤王的外镇兵马才能更有效果。”

太子的声音在殿中回荡。

众臣听了,大部分人都是微微点头。有朝臣在心中暗暗感佩,经过一年的历练,感觉太子殿下比去年更加成熟,更加稳重啊,大明,未来将有一个圣天子啊。

连林欲辑也不得不承认,太子说的有一定道理。

朱慈烺继续道:“至于公平。学生以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上下齐心协力,人人参与,方才是聚拢京师人心、守卫京师的最佳方式。富家子弟不善劳作,上了城头怕也做不了许多事,说不得还会添乱,倒不如让他们拿出粮米,给民夫饱食,如此事半功倍,各取所需,朝廷负担也能减轻一些。”

“至于京师义兵的战力问题……学生以为,没有人天生就会打仗的,只要善加操练,在城头见过血之后,不论军户、民户、匠户、灶户,商户,我相信,都是可以变成强兵的。就如我精武营的新募将士,他们很多人都是民户,但无论开封还是玉田,他们的英勇都有目共睹,难道有人敢说他们不会打仗吗?”

“至于不情愿,世间本就没有完全情愿的事情,面对战争,人人都想趋利避害,躲避战争,但如果人人都这么做了,又有谁来保卫京师?”

“再者,义兵未必一定要上城杀敌,只要他们能修筑工事、保障后勤,运送伤员,为城头将士输送箭矢武器,做巡逻了望之类的辅助作战任务,使京营将士可以专心御敌就可以了,只有战事吃紧,京营伤亡过重时,才会把他们顶到第一线,所以老尚书尽请放心,朝廷绝不会让他们徒自牺牲的。”

朱慈烺心平气和,声音清楚的将自己的理由说完。

御座上的崇祯帝微微点头,对儿子的口才和条理,越发喜欢了,心想,我儿似我啊……

“……”林欲辑哑口无言,白须抖动,向太子施一礼,退回原处。

眼见朝臣对义务兵制已经形成了共识,利弊也分析的足够清楚了,御座上的崇祯帝也不再犹豫,立刻命令内阁拟旨,连夜行动,明日清早就要将“义务兵制”昭告全城,令内阁,兵部,刑部和顺天府共同执行,照京师户籍册,挨家挨户摘选义兵,并且给出期限,三天之内,必须将义兵聚集完毕,任何人也不得抗命,但有不从者,以通敌论处!

军情如火,建虏随时都可能出现在京师城下,且事关重大,因此崇祯帝明令由首辅周延儒亲自负责此事。

周延儒知道这个担子重,怕是要担当骂名,但身为首辅,他不能拒绝,只能硬着头皮接下。

这事处置完毕,下来就是另一件大事。

“太子听旨!”一直坐着的崇祯帝站起,目光望着站在殿中的太子。

朱慈烺急忙跪倒。

“朕令你总督天下兵马,代朕领军,总揽内外一切军务……”崇祯帝的声音从御台上传来。

一点都不意外,谁都知道,这个位置,舍太子再无他人。

朝臣中,那些不喜欢太子领军,总觉得太子尚武好战,权力太大非社稷之福的迂腐之臣,都在心中暗暗叹口气。

“儿臣领旨。”

朱慈烺跪拜之后,并没有立即起身,而是说道:“父皇,儿臣有一个请求。”

“讲。”

“儿臣既然领了担子,就不止是太子,也是总督了,儿臣希望能有便宜行事,先斩后奏之权。”朱慈烺道。

崇祯帝笑了:“你是代朕领军,这两个权力自然是有的,何必再请呢?”

“谢父皇!”朱慈烺拜首。

既疲惫又兴奋的崇祯帝没有察觉出异样,但殿中群臣中的那些心思透亮者,却感觉太子的多此一举,好像是大有深意,不过他们却也猜不透太子到底所为何来?

和崇祯帝不同,太子从来都是喜怒不行于色,连光时亨攻击他是李世民,会有玄武门之变时,他都没有露出过一丝怒意。

没有怒,同时也没有喜,去年击退建虏那么大的功劳和那么大的惊喜,太子在返朝拜见崇祯帝时,一直都是凝肃认真,眼中一点喜悦都看不见。

太子的心思……难测啊~~~

“再给杨文岳传旨,令他督保定兵、京营运河之兵,山东兵,河南兵,严守运河防线,赐尚方剑。”崇祯帝道。

“是。”

很明显,崇祯帝的意思是,太子坐镇京师,总揽天下军务,杨文岳死守运河,如此内外双安。

到这时,乾清宫的议事终于是可以结束,时间也已经是深夜丑时(2点),朝臣们离开皇宫,满身疲惫但却又有点激动的崇祯帝,留下太子,又和太子聊了一会。

“朕已经传旨,令英国公张世泽为京营提督,抚宁侯朱国弼,恭顺侯吴惟英入京营,以为你辅佐……”崇祯帝道。

朱慈烺心中却是苦笑,从崇祯帝关切的眼神里他知道,崇祯帝绝不是在忌惮他,想要分他的权,而是怕他累着了,所以才在勋贵侯爷里选几个“能干”的人,到京营之中来帮他。英国公张世泽是现在京师唯一的一个国公,是勋贵之首,不过他本人年轻尚轻,今年刚刚十九岁,虽然已经算是成年,但并没有什么才能,只是庸人一个,崇祯帝重用他,不过是因为看在他爷爷当年护驾有功的份上,这样的人入了京营,当了提督,朱慈烺倒不担心他像李国帧那样,不安分,到处惹事,只不过终究会有点碍事。

____感谢“不爱会怎样”和“自然之风、幸福啄木鸟、8425”的打赏,谢谢~~

品书中文推荐阅读:吾兄秦始皇,我只想在大秦躺平刚要造反,你说圣上是我爹?三国:我有三千士兵,皆可斩将大秦:开局杀戮系统全民投资:开局投资朱元璋!家兄曹孟德,从逆转赤壁开始我在大明封狼居胥,杀到朱棣胆寒大康:皇帝老儿非要我当驸马重生北宋的那些年野性王爷很无赖:枕边王妃不承欢重生朱祁镇,开启盛世大明带着仓库到大明不一样的隋文帝穿越古代当反派,只想躺平秦汉之召唤天下罗斯君王皇帝宠臣?不,我一身反骨!疗汉大唐游侠儿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开局是奴隶,逆袭成帝王三国:开局沦囚,厚黑军师归刘小子,快给爷科考去朕的皇后娘娘任意穿梭:我的两界休闲生活重生大唐之逆袭风云北洋新军阀大明:老朱偷看我日记,绷不住了大晋第一才子锦衣春秋明朝大贪官,我把朱元璋气炸了农家子的青云之路女尊穿书,家暴妻主转性了?穿唐记:太子的逆风翻盘海贼之东海山贼王逆天狂妃大秦:我真的不想当太子啊!我的亲奶野奶和后奶截胡刘备,收卧龙凤雏开局系统加赵云,又来典韦和许褚汉末:帝国宏图纨绔皇子:先创六宫再夺嫡水浒风云大宋头条好汉带山贼崛起,从运筹帷幄开始穿越,我在明朝开道医馆运朝,开局赐婚,我超苟的漂泊两世,我朱雄英回来啦变成了太监也要精忠报国带着诸天万佛金身重塑系统穿越了
品书中文搜藏榜:时空锻造师大楚小掌柜汉贼开局,绝不做鱼肉凡尘如梦大国航空夫君有毒穿越后的没羞没臊大唐最穷县令妃常彪悍,鬼王别太荤汉末三国:大哥,看这大好河山来!给各朝上科技干晋汉室可兴商业三国重耳,我来助你成霸业妃常淡定:废材女玩棋迹官居一品我的钢铁与雄心正新是,教宗大唐暴吏诸君,且听剑吟后汉英雄志万界临时工东厂最后一名紫衣校尉南疆少年走天下亮剑小透明世子好凶三国之绝望皇帝路史上最强侯爷花田喜嫁,拐个狼王当相公报告皇叔,皇妃要爬墙大明刑王戍边叩敌十一年,班师回朝万人嫌?人间之孤味绝世狂妃:神医太撩人重燃1990魂穿汉末,开局神级选择汉末逆流水浒:开局劫朝廷,我建霸世梁山诗经中的故事宠妻无度:朕的皇后谁敢动革命吧女帝冥王抢婚:逆天五小姐大唐第一嫡子当刘禅穿越成赵构大唐房二精灵之梦幻天团穿越高衙内后,林冲刚被害要凉,我爹是太子!
品书中文最新小说:改嫁你爱的小将,我退婚你哭什么装傻小地主:我真的只想躺平啊!特种兵之水浒武大郎北宋我称皇山贼之谋定三国明朝写作素材大全镇国世子爷三国第一公侯三国:开局娶了大乔执掌风云:从一等功臣走向权力巅峰动荡的大元贞观六年遇见三岁小公主当云天明穿成林如海为了成神的我欺骗古人大明辈分我最大,我的岳父朱重八养子断亲后,带着亲爹妻儿逆袭了大唐:我,火头军薛仁贵,无敌幽默风趣解读黄帝内经红楼:我能创造一个新贾府大唐小医师大明长歌之太后传奇从纨绔到拥兵千万!战场杀神从马前卒开始我家有个电饭锅御赐监察使爆兵百万占北疆,皇帝跪求我登基!天启新篇粉丝建言重塑大明穿越之我在明朝开药房朱标重生改写大明历史女王陛下,其实我是北境霸主大秦:我说我不当宰相,扶苏非要封我为王!白话三侠五义我一个庶子,权倾天下很合理吧?穿越三国之黄巾天下重生清末之傲视列强!如何拯救德意志三国:布衣赵武征途记立渊传沉默的战神穿越之铁血捕快水浒:我武大郎,反了!大唐镇国公系统!我有召唤军火异能我都皇叔了,叫刘备声大哥怎么了三国之现代魂起飞,从1973年开始晋世传奇之雄霸天下鹰扬拜占庭又名重生之马其顿王朝大明英宗朱祁镇穿越后我还是戴黄盔穿黄袍时空乱叙